close


關於這部片較深刻的意涵、剖析或是對伊拉克戰爭的隱喻,我覺得可以去看看這個網站「藍色電影夢」

我沒有那樣的學問,所以還是只能寫一些自己有感觸的小細節,針對劇中兩個主要角色,詹姆斯與桑本。

桑本和詹姆斯是同一個拆彈小組的成員,詹姆斯是這個小組新赴任的指揮官,也是個有著拆過八百多顆炸彈的輝煌記錄的拆彈高手,但執行任務時特立獨行,完全不顧自己的行動對自己或團隊所可能造成的危害;從第一次共同執行任務被嚇到之後,桑本對詹姆斯的不滿與日俱增,但礙於官階與職務分配,還有最重要的,詹姆斯從未失敗,桑本也只能一次又一次,跟在詹姆斯身後,心驚膽跳的團團轉。

再怎麼惹人非議,不斷成功的人就是勝利者,看著詹姆斯一次又一次完成任務(有些還是他覺得該放棄的),桑本對詹姆斯在不滿之中,應該也包含了對成功的嚮往和嫉妒,但畢竟詹姆斯才是有機會真正面對炸彈的人,也是不斷完成任務的上司,所以再怎麼不滿,桑本也只能吞下去,持續的,心驚膽跳的,跟著詹姆斯瘋狂的行為面對一個又一個任務;直到,他們在一次砂漠任務中,遭到狙擊手伏擊。

身為拆彈兵,卻在敵方已擊斃我方三人包含一名狙擊手的情形下,不呼叫支援,直接接手狙擊槍打起狙擊戰?促使桑本採取這種行動的原因,不是精實的專業訓練,也不是勇氣,而是桑本終於找到一個機會,一個出一口氣的機會,一個向詹姆斯的勝利靠攏的機會;擊斃窗內狙擊手後的漫長警戒,不是慎重,純粹只是和詹姆斯的意氣之爭;這一天,終於,這一次,不是詹姆斯,是桑本成了勝利者,也是他們在駐紮期間(劇中?)距離最接近的一次。

一個人能持續領先在前,一定有他過人的地方,詹姆斯也不是想出風頭才這樣特立獨行;在即將結束駐紮,最後的任務,桑本與詹姆斯又一次,而且比之前任何一次任務更為接近的,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這一次,桑本才真正的意識到自己和詹姆斯的差距。

"為甚麼?為甚麼你能做到這種程度?"

不只是結束駐紮而已,桑本的信心徹底崩潰了,他對詹姆斯不再有嚮往,只剩下不解,和無盡的挫折。

為甚麼詹姆斯能做到這種地步?從他結束駐紮後的家鄉生活可以得到答案:他在伊拉克的表現不是專業,不是勇敢,更不是盡責,而是因為他所有的情感,所有的喜怒哀樂,都投注在拆彈裡了,家庭、和平悠閒的家鄉生活對他而言根本毫無意義;看看他再回到伊拉克,再次面對炸彈時,他的表情所散發的神采,拆彈才是他的人生,他的一切;論拆彈,沒人比的過他,但相對的,除了拆彈,他甚麼都沒有,也甚麼都不要。

桑本怎麼有可能和這樣的人競爭?

詹姆斯為甚麼會這樣?是某種戰場創傷?或是某些人生經歷所造成?或真的就是與生俱來?劇中沒有說明,人生意義的探討,也不是這部片的主題,電影,也就在詹姆斯重新面對炸彈所散發的神采中,結束。

 

<全文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aiw 的頭像
    kaiw

    KKK~的K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