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國術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衝捶(不知道和撐捶有啥差別,統一叫衝捶):

一開始那蹲一下的動作我稱作「安全震腳」,囧,是在避免膝蓋受傷又想揣摩震腳用途之下的產物。

安全震腳的由來是潭腿第二路,撩陰腿定式之後,接衝捶會很順,在思索其源由之後,認為應該是因為一腳浮著,另一腳則連髖部一起沈下去;從潭腿第二路不斷簡化後,就成了這個「安全震腳」。

潭腿第二路則是教練針對衝捶對我的建議。

馬步弓捶:

目前認為,出拳前,是以前腳(彎曲的那隻)的湧泉穴一帶做軸旋轉同時,慢慢讓重心往前腳移動,前腳包含高度、角度都就定位後再出拳,此時前腳應該不要再動了。

弓捶過程中,屁股的操作(!?)好像也會對出拳有微妙的影響。

翻肩背骨(後手手肘翻到背後)的原因我推測是後手向後拉過頭。

我練拳天天都有新感覺,馬步弓捶姿勢更是千奇百怪,僅供參考………

頂肘:

縮起來,頂出去;第二段向上頂,是參考八極螳螂,他們的小八極第二個頂肘也是向上頂。

按掌、仰捶、崩捶、小纏衝捶:

其他的小嘗試,按掌是參考八極螳螂DVD,仰捶是參考社團前輩的動作,崩捶和小纏衝捶則是源自以前看youtube自學小八極的記憶,再加一些這一年來的練拳經驗修改而來。

純粹是拍來看看,這些東西沒在練,仰捶和按掌比較常試就是了。

十路潭腿:

社團教的武壇版本,我真正有固定在練的套路………果然和自己感覺的差很多啊……… -_-|||

 

 

我想我真的在進步。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衝捶(撐捶?),

第一段的拍碾是從朋友那學來的動作,

把它套用到以前衝捶的下半身,感覺還蠻不錯的,就是出左拳的時候總是站不穩。

馬步弓捶,以前覺得沒什麼,但越練越覺得難搞的一個動作,現在練拳大部分時間都花在這上面。

頂肘,和衝捶一樣,把下半身套用拍碾的動作,感覺也不錯,就是左邊站不穩。

溜腿:

高踢、點踢、刮面、襬蓮、斧刃、撩陰,練拳前的基本動作;

後面的旋風腿是踢好玩的,錄影完才發現我兩次都踢同一隻腳@@

成龍在醉拳3裡,有特別把他踢旋風腿的一幕用慢動作處理;當時我只覺得莫名其妙,又沒踢人幹嘛慢動作? 現在試著去踢,才發現他那一腿踢得真是漂亮!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馬步弓捶,

剛開始自學時有在練,

後來因為會卡到膝蓋不了了之,

上個月加入國術社後又開始練,

卡膝蓋還是有,

但感覺這次有個解決的方向。

影片分四段,

前兩段大概就是平常打的樣子,後兩段則是受到錄影鬼迷心竅,盲目求快而大出力,結果扭到膝蓋。

弓捶慢打感覺比快打還難,但也是整理動作的好方法;

順暢自然不盲目大出力大概是目前的方向吧?

腳掌該怎麼轉、轉多少則是眼前要解決的小問題。

 

一直在練、動作也一直變的撐捶,

影片分四段,

第一段大概就是平常打的樣子,

第二段則是看了錄影後試著打穩一點,

第三段是不跳的撐捶,不跳是為了減少身體負擔避免受傷,尤其在動作不熟練、細節不清楚的時候

第四段則是一兩個月前的搞笑大跳躍撐捶
(我當時很認真)

 

 

獻肘,我很喜歡的一個動作,感覺很像挑打頂肘,

這個動作我沒在練,純粹是錄完撐捶和弓捶之後順便錄一錄,

類似這種大範圍揮雙手的動作都會有帶來一種「我好帥!」的感覺XD 

 

和上次一樣,

我錄影時就只是相機架好就開始錄了,

沒有像平時練拳一樣拉筋、蹲樁或熱身,

動作表現出來有沒有影響我不知道,

感覺很不順則是千真萬確,

下次要錄的時候還是先乖乖把前置動作做完好了……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包裝也很古樸質實
練拳練了半年,由於並不想去鑽研到實用手法或奧義絕招之類的程度,所以想說透過youtube和google應該可以取得足夠的資訊;可是透過網路找到的資訊都是片斷、不完整、不知所云、互相矛盾甚至錯誤的,所以最後還是花了錢下去,買了別人做好的教材:八極螳螂的教學DVD。

 

選八極螳螂基本上有4個原因:

 

  1. 蘇崑崙這漫畫角色。

  2. 官方站的許多資訊讓我比較容易預測DVD的可能內容。

  3. 官方站內蘇的答問有些雖然講的頗玄,但講的頗仔細且感覺有一套固定的邏輯,應該有他的道理在。

  4. 敢賣這麼貴,一定是對內容有自信。

 

所以雖然頗貴,但還是狠下心買了下去,「八極開門拳」和「八極拳的真實」,八折共$2800。

 

八極開門拳是基本入門的練法介紹,大致上內容有:

  1. 十二架式,感覺像是學出拳前的基本動作,有些需要出拳(登山式、拗步登山…),有些則是單純的架式(騎馬式、半馬、虛式…),不管需不需要出拳,基本上這十二架式有點被編成一個套路的連續動作(並步=>半馬,獨立=>跪膝=>仆腿…),是為了方便演練吧?

  2. 基本肘法與靠法,肘法附帶用法示範,靠法則是附帶對練示範。

  3. 丁字八步拳,給沒練過拳的人做基礎拳術練習用的,每一招都會示範側面左右至少一回,側面慢動作左右各一回,正面示範一回,用法示範一到兩種;大概是拍的夠清楚了,所以沒多做其他說明,有疑問得到官方站討論區去問。

  4. 丁字八步拳對練示範。

  5. 八極開門拳,就是丁字八步拳串起來的套路。

 

八極開門拳這片給我的感覺是簡單明瞭,照著練就對了,但少了些細節說明比較可惜,像騎馬式(陽),這個……………初學者不可能看了沒疑問吧?

 

八極拳的真實就有比較多詳細的解說,大致上內容是:

  1. 巴子拳、熊型、虎型的介紹。

  2. 十二訣,出力方法、手法的介紹,像是捅、靠…。

  3. 架式,在這邊各式都有較詳細的解說,但就沒像開門拳那片很清楚的拍個練法給你看。

  4. 勁,就是沈墜、十字、纏絲……等等,基本上是直接用清楚的動作示範再加解說,看了之後第一個感覺就是「啊?只是這樣?」,換個角度想,或許本來就沒那麼複雜?

  5. 化,五行氣、三才氣的介紹,在這邊提到的五行氣基本上就是以身體軀幹為中心的動作分類,也就是『XX=>OO類型的動作』;又一次,看了之後覺得「啊?只是這樣?」,突然覺得氣不是什麼神秘的能量,只是一種身體運作的敘述方法;官方站內蘇常用『XX招用的是OO氣』的講法,瞭解他的名詞定義後,也就大概瞭解他在講什麼東西了;三才氣是腳掌三個部位的解說。

  6. 身體各部位用法:頭肩肘手尾跨膝足、步法(提籠換步、墊步…)都有介紹,附帶用法示範。

  7. 發聲法,哼、哈、噫呀,哼哈基本上被我猜對了。

  8. 金剛八式,有幾招感覺像是強力版的丁字八步拳,附帶對練示範。

  9. 小八極,看到這裡會發現大部分的動作都在前面解說過細節了,剩下的則在小八極演示結束後做解說,之後有部分招式的用法介紹。

  10. 大八極、六大開套路演示,沒多做說明。

 

「真實」這片雖然蘇是用國語發音,可是有日文翻譯在旁邊亂(無法抽離),所以有些內容得聽個兩三次才會聽清楚;此外解說的感覺像是老師在課堂上上課,雖然示範不少,但和「開門拳」這篇相比之下,有點偏向概念、觀念的教學,而且內容不少,沒練過拳的話要直接從「真實」這片入門大概比較難,可是「開門拳」又少了些基本觀念和動作細節的說明,所以要用八極螳螂DVD自學的話,「八極開門拳」、「八極拳的真實」這兩片大概是一定要一起買了……

 

這樣子看過之後,算是釐清了我很多觀念上的問題吧?練習上也有了更清楚的是非標準、參考的對象,不用整天想「這樣對不對、是不是那樣」,撐捶半年姿態百百種,總算可以做個統一了。

 

接下來除了蹲馬步之外,會先熟悉十二架式的動作(陽騎馬式除外),然後是丁字八步拳,小八極原本一次一回則取消,重新從基礎做起;現在練拳一次只有一小時,小八極會很遙遠,終極目標大八極更是遙遙無期………。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練拳為了什麼?

不就只是運動健身,自爽練套路嗎?

什麼時候開始想啥發勁、實戰的鬼東西?

回歸原點,重新開始,

馬步繼續蹲,撐捶一步一步好好撐,

鬆、沈、穩,順暢自然就好。

<全文完>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了自己錄影後………嗯………怎麼和自己感覺的迅捷勁雄渾的印像不一樣………

有點明白櫻木花道看了自己投籃錄影的心情了。

 

小八極套路主要是參考這個影片

八極螳螂的李立德老師,

他打的不是特別有力,但是很沈穩很順暢,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段網路上小八極的影片。

 

有些小地方我沒照他那樣去做,

  1. 起手勢&結尾,為了錄影方便一時拿掉了。

  2. 第一個頂心肘,兩手交叉的方式,這樣做剛好和縮肩膀的動作很配合。

  3. 第二個頂心肘前的墊步,因為一開始覺得這樣做很不順,所以參考了這個而改成現在這樣重心後移;後來才發現李的方式是後腳跟前腳,前腳浮起,重心落後腳,基本上要領都相同。

  4. 小纏絲,跺子時我把前腳伸出去了,這是參考劉雲樵的八極拳一書,只是試試看。

 

這樣錄影下來,可以看到很多之前注意不到的小細節,以後練習時在這些地方會再多想想。

這一個月開始沒蹲馬步,就忘了沈肩墜肘、放鬆,以後馬步繼續蹲。

有幾個地方受到錄影影響有點刻意出大力發聲響,像是小纏衝拳、拗步右拳、白鶴沖天,實在是不應該;第二個頂心肘會發出聲響我倒是嚇了一跳。

這是第二次錄影,我可以看得出來我確實有進步,可惜第一次的檔案已誤刪,不然兩個相比較應該會是很有趣的事。

 

撐捶這樣撐?

 

國術就是武術,武術就是打人用的,所以練國術遇到問題,很難不從實戰面去思考,可是越是思考,越是查資料,就越是確定這樣練不可能有什麼實戰能力;

既然如此,為何而練?這問題實在是頗值得玩味。

 

接下來大部分時間還是用在撐捶上吧,小八極仍是一次一回;

可能丁字八步拳(金剛八式?降龍式、探馬掌……)另外七招也會開始嘗試。

 

錄影前一天,練拳時正好是黃昏,原本一片陰白的厚雲被夕陽慢慢的渲染成一整片漸層的粉紅,真的是美極了

第一次從練拳中感覺到平靜,這份平靜也將會是我以後練拳的一個目標。

 

………

 

動作先再放大一點好了……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被磨爛的鞋底,用自行車手把帶黏補
不知道為什麼,我似乎總是覺得把東西操壞能夠證明自己好像很厲害似的,然後不知不覺為了操壞東西用錯誤的方式去使用物品,穿了兩年的PUMA越野慢跑鞋,就這樣成了八極拳碾步和跺子的犧牲品。

告別PUMA,我開始找下一雙鞋,又是不知為何,我覺得練拳應該穿平底的板鞋,又因為考慮到碾步的磨耗,所以挑起家樂福的鞋,便宜,壞了也比較不心疼。

 

 

 


低調而不單調的格紋編織板鞋
我買東西向來龜毛,所以雖然不懂鞋,但還是在價錢和外型上轉了很久,最後挑上了這雙arriba休閒鞋,棕色格紋編織表面,低調而不單調,價錢僅599(網路420),就很高興的買回去了;然後,我開始真正在『選鞋』這件事花功夫去研究……

 

因為我買到一雙虛有其表的爛鞋。
(或者應該說不適合?)

 

為何說它是爛鞋?因為它有兩個大問題:

 


又軟又不吸震的格子底,填充物已經被踩扁、沒入了
第一個問題就是格子底,這種鞋底幾乎毫無吸震能力可言,可以感覺到路面的衝擊直接的傳上腳掌。

後來我試過換鞋墊,或在格子間塞入那種一片片拼起來的踏墊,都沒什麼效果;附帶一提,原廠的鞋墊還真爛,薄薄一片,腳跟處的稀稀鬆軟吸震層第一天就被我踩爛了。

另外,為什麼我會知道它是格子底?因為鞋墊下的襯墊被我踩到脫膠移位了(兩三天?)。

過軟的鞋底也造成在進行一些即停運動時,鞋底側向扭曲變形,腳掌就容易因此外翻,影響穩定性不說,運動傷害才是真正要擔心的。

  


微型透氣孔,成就感意義大於實質意義
第二個問題則是極差的透氣性,這會造成鞋內悶熱難受,腳汗以及發臭的狀況更嚴重,每天我回到房間脫下鞋子,馬上就是一股腳氣撲鼻而來;更嚴重的時候,鞋子還好好的穿在腳上就可以隱約聞到透出的氣味,穿上一整天後,甚至連鞋墊都飽滿的吸足了我的汗水(噁……)。

後來我注意到一些帆布鞋都會在內側足弓處開兩個小孔,可能就是為了改善透氣,於是我也起而效尤,在足弓處開兩個微孔,沒錯透氣是有改善,但卻是讓腳氣更直接的釋放到空氣中……………

走在路上偶而涼風透過那兩個微孔灌入鞋內,感覺倒也蠻特別的就是了。

 

吸震的部分,畢竟它不是運動鞋,不要長距離步行應該也不會有啥關係,這多少又要怪我使用不當,但透氣這問題就真的讓人難以接受了;想像一下,當你要進入某個不能穿鞋進入的場所,脫下鞋,散出陣陣腳氣久久揮之不去,那是何等尷尬啊?

 

畢竟一分錢一分貨,貴不一定好,但便宜一定有它的理由;

面子媲美高檔貨?那就肯定裡子有問題,裡子不良,遲早垮掉你面子!

 

後來我幾乎翻遍了家樂福, 發現那些599以下,有帥氣外型的運動鞋,只要鞋墊一翻起來,幾乎下面都是格子底,有些還很搞笑的偽裝成有吸震層的模樣;其中HENG TEN的鞋子除了在外觀上比較精緻外,還有在鞋墊下黏一片底板,算是解決損傷鞋墊的問題並發揮鞋墊原有的吸震效果(雖然鞋墊能提供的吸震效果有限);此外HENG TEN也有一款鞋底不是格子結構,而是挖出一個大凹槽,再填入厚厚一層吸震材質(應該是poliyou?),我想這樣應該算是能滿足一款運動鞋對足跟吸震的基本需求吧?

至於該怎麼辨別是不是格子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別買太便宜的運動鞋(尤其是600以下外型帥氣的),再來就是翻開鞋墊壓壓看內底,是不是摸得出格子結構,以及從外面壓壓看鞋底側面和底部,應該可以區分出格子底和真正有吸震層的鞋底的差別。

 


吸震的EVA中底
那難道家樂福裡不存在一雙599以下真正可以運動的運動鞋?

 

其實還是有的,

 

而且是最不顯眼,造型毫無特殊之處,最便宜的,特價299出清中的超級基本款運動鞋。

這雙鞋在新店家樂福已經買不到了,我是趁著回到內壢的時候順便買的;原本應該還有黑色可以選,但我買的時候已經只剩白色有適合的尺寸了。

 

那這雙鞋有啥特別?

 

簡言之:

1.便宜。

2.整片的吸震EVA中底。

3.橡膠大底,耐磨,堅固,穩定。

4.幾乎佈滿整雙鞋的透氣網布。

 

和市面上各大廠一堆莫名其妙的避震機構相比下,這雙鞋在設計上可說毫無特殊之處,非常基本,非常簡單,但也非常實用,而且便宜;實際穿上這幾天,除了腳氣和耐用的問題還需要一點日積月累的觀察,以及堅硬濕滑路面上的抓地力尚待測試之外,這雙最便宜的出清鞋可以說徹底滿足我所有的需求。

女友之前為了慢跑也在新店家樂福買了一雙基本結構相同的鞋,最主要的原因也只是便宜,沒想到反而給她選了一雙家樂福內最划算的好鞋;我花心思選半天反而比不上她隨便挑來的強……囧。

要說有什麼缺點的話,大概就是腳後跟那尖角多少造成步行時的一些不舒服感,以及鞋底太厚了一些;沒有後跟杯,對足跟是否會造成運動上的不穩定,仍有待觀察;此外,過窄的楦頭也造成頭幾天腳掌擠壓疼痛的困擾;以及和PUMA相比之下,不論適腳、穩定及吸震,就都是差了一些。

 

兩雙鞋加上鞋墊,一千出頭,也幾乎足夠買大牌基本鞋款了,只是考慮到碾步這樣磨,千元一雙實在是太貴、太浪費了。

在給格紋鞋加工研究的過程中,越是投入心力,就越是感覺到那雙PUMA舊鞋有多好穿,就越是後悔把它給磨穿,照它原本的設計原本的用途去使用,應該還能穿很久的。

不同的用途就該用不同的鞋,磨穿PUMA是這次換鞋過程中讓我頗懊悔的一件事。

以前夜市裡外型平淡無奇、我看都不看的特價鞋,現在回想起來,反而才是真正價廉物美的好東西;有了這次經驗之後,我看鞋的觀點不一樣了,下次我一定能選到真正適合的好鞋,碾步磨穿PUMA這種事,絕不會再讓它發生了。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練八極拳到現在大概兩個多月了;沒有拜師,純粹利用網路和書籍,加上電玩和漫畫的印像自己學;一開始當然動作是錯的離譜,但隨著時間前進,也慢慢有所體會,進而多次加以修正,雖仍不見得正確,但應該也相去不遠,

我練拳只想自HI練套路,徹底不考慮實戰,兩個多月下來多少有一些小小的感想,大致上歸納幾點陳述於下:

  

1.套路是成果的展現,不是練習的重點

套路想打好,不該順著套路從頭練到尾,應該針對某些地方拿出來單獨磨練;套路是成果的展現,不該反過來變成練習的重點。

我一週練拳約三到四天,連蹲馬步、休息散步在內約約兩小時,其中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幾個單招的左右反覆練習上,而對小八極的各個動作的體會,也全都是從這些單招的練習中所得到的,套路只是作為一天練習的總結和成果驗收。

我反覆練的幾個單招是:馬步弓捶、馬步衝捶、頂心肘、纏絲崩捶,這四招,除了頂心肘之外都是八極的的基本八個動作裡的招式,沒有八個都練是因為另外幾招摸不著頭緒,把頂心肘加進去則是因為練套路時怎麼頂都頂不好,大概頂了一個禮拜才發現是因為一開始兩手交叉時右掌向上翻的結果,後來手掌翻回來向下,就頂的順了………囧。

          

2.練習量很重要,但若是質沒維持住,量再大也是枉然

常聽說某個領域的高人的練習量有多驚人,於是起而效尤,追求巨大的練習量,希望有朝一日也成高人;但盲目求數量的100回,其效果必定比不上細心體會的50回;量很重要,但前提是質要維持住。

 

3.呼吸八次?默數八處?

八極強調『頭、肩、肘、手、尾(脊椎末端?)、跨(髖關節?)、膝、足』八個部位,

默數八處:八極螳螂的網站裡提到小八極要在每一招之間,一次呼吸把氣運到這八個部位,運不到就再呼吸一次;氣這東西我摸不著頭腦,但出招前先用心去感受這八個部位,對每個招式的施展和體會確實會有幫助。

呼吸八次:『小八極每一動之間要呼吸滿八次,才可進行下一動』,這數量的限制應該是針對初入門者操腿力耐力心力的成分居多,也就是傳統師傅惡整徒弟的過程……大概吧?

  

4.整體連動

八極有許多出拳、撐掌的動作,這些動作不是身體局部的,而是整個身體,從腳開始,擰跨扭腰帶動肩膀,最後再透過肘、手傳達出去,是一個整體連動的程序;手只是傳導力量的一個媒介。

馬步衝捶,有一個稱做碾步,前腳落地同時把腳掌向內轉個大概90度的動作,我一直把重點放在落地的前腳,但卻怎麼做都做不好,衝捶當然也打不順,甚至還扭到腳;後來卻發現問題不在前腳,而是後腳要順勢縮一下,縮了之後,腰力加上前進的力量自然會把前腳推到它該有的角度。

前腳的問題,卻要用後腳來解決……囧。

 

5.震腳不是只用腳

震腳的目的是為了快速且確實的交換兩腳重心,基本上這也是一個整體連動的過程,震腳的聲響則是這個過程的副產品,絕對不該以震出聲響為目的,刻意、局部的用腿大出力向下踏,那不叫震腳,那叫自殘

比起震腳,要形容這個動作,跺步、踮步應該是更貼切的。

 

6.八極拳其實不難練

八極拳練拳的過程要不斷出力,沒有一定的基本體能根本練不下去;但一方面動作簡潔,再加上有明確的出力點,各個動作的細節非常容易體會;相反的,太極拳是有名的健身拳,男女老幼都能練,但各個動作的意涵卻很難體會。

練八極拳有時候會在大出力的過程受傷,但只要不要太離譜,通常都只是輕微的徵兆,只要細心的觀察身體各個關節的狀況,不要勉強,不要耍帥,只求順暢,這受傷的的感覺反而成為行拳的一個良好依據。

 

7.練八極不是在練拳

練拳不是一昧的拿外面的東西套用、強塞到自己裡面,而是藉由外在的東西做啟發,從自身內部去發掘、創造出某些東西來;練八極拳真正要練的不是招式,而是感受以及運用身體各個部位的方法,讓全身融合成為一個整體,招式則是達成這個目的的工具。

這講難聽點叫自HI、自爽,但換個講法則是追求自身的協調和內在的圓滿,算是一個認識自己的過程吧?

若要和自身以外產生互動,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這時招式就很重要了;不過若沒有先搞定自己,招式也不可能用的好,和外界互動應該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吧?

 

以上,算是近三個月練習八極拳的幾個小感想。

畢竟我沒拜過師,甚至沒對象可交流,故不保證任何正確性,僅供參考,尤其是第6點以受傷為行拳依據這段…………真的受傷還是要乖乖休息啊。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挑打頂肘
發現,其實膝蓋疼痛的原因不是因為動作錯的離譜的自殘衝捶,而是挑打頂肘;正確的說,是挑打頂肘裡的一個提籠換步,瞬間交換兩腳重心的一個動作。

 

這個動作,需要腳和腰配合轉向側邊並下落重心,而我在動作不熟練的情況下,以嘗試好玩的心態在狹窄的房間裡亂比劃,動作伸展不開,腿要彎不 彎,動作曖昧模糊,腰也沒跟著轉,因此給膝蓋施加了不當的扭轉+下沈的力道,比沒幾次,膝蓋就開始痛了。

 

等膝蓋不痛之後,慢慢的又開始練修正過動作的馬步衝捶和纏絲崩捶(*註1),纏絲也是需要提籠換步的一個動作,或許是因 為上半身動作的差異,在做纏絲的時候,重心總是交換的比較順利;於是就這樣左右左右交替著做,每晚一百下,從一開始只有向右轉的順,到後來左右都能轉,轉之外還能略微 從肩施力震腳(*註2),也不覺得膝蓋有什麼不適。

 

八極拳套路招式很多,但步法基本上就那幾種,所以很多不同的招式其實步法都相同的,步法對了之後,其實上半身的動作應該也就不 置於太離譜,纏絲做的順之後,我挑打頂肘也跟著做得順了,之前只能出左肘,現在右肘也OK。

 

只是比較煩惱的是,做向左轉的纏絲的時候,左腕及左肩關節竟然會感到疼痛,也因此我修正了動作排除這樣的狀況,但先前同樣的動 作在右手卻沒任何問題,而左右之間動作上到底有什麼差異我也實在察覺不出來………或許哪天錄影下來再慢慢研究吧。

 

 

註1:


雙栽捶=>纏絲=>崩捶
(接在雙栽捶和崩捶之間的那個纏絲,大內八極說是大纏絲,雙手高舉過頭,八極螳螂說是小纏絲,手肘彎曲手掌從臉前掠過,我不清楚大小的確實定義;我做的是八極螳螂 的動作,因為那樣讓我覺得扭腰和接下來的下墜比較順)

(八極螳螂和大內八極都是台灣八極拳的流派)

 

註2:
(我震腳的時候不會特別抬腳再用力踩下去,只有稍微抬起來,就算用力下去,基本上是盡量減少整個過程膝蓋彎曲幅度的變化,從肩膀出力下壓讓我覺得能夠在不特別重踩 的情況下增加下墜的力道,………我不知道這樣對不對)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馬步乃國術之本!

大概今年年中吧?因為開始和爺爺練太極拳而開始對國術產生興趣,不過練沒多久就到內壢來了。

在內壢一開始繞操場跑步,覺得無聊,想說就繼續練拳,可是四十八式又沒學全,就上Youtube搜尋影片,搜著搜著……搜到了八極拳。

 

八極拳,剛猛凌厲的代表,男人的夢想!(?)

 

然後我就照著影片、網路資料和劉雲樵大師的書再加上拳兒漫畫的印象開始亂練了。

  


馬步衝捶………!

練任何拳都要從基本開始,所以我小蹲一下馬步,馬步弓捶打幾下,就開始練起馬步衝捶,而且抱著練拳要發勁的原則,踮步→蹬腿大跨步→猛力出拳!!

我就這樣在校舍屋頂水泥地上,連著幾天來來回回的練習大跨步的馬步衝捶,痛快淋漓,除了馬步衝捶之外,也擦雜了一些蠶絲衝捶、大小八極套路的前幾招。

 

然後,右腳膝蓋下端就開始痛了。 

 

上網查了之後,發現了大量練拳不當導致膝蓋受傷的資料,而且是練太極拳的,

養生太極皆如此,何況是猛烈震腳的八極?

給這一嚇之後,八極不練了,馬步衝捶不練了,但我還是上屋頂,幹啥?

 

蹲馬步

 


馬步弓捶!

之前只隨便小蹲個五分鐘,現在改成蹲五分鐘,散步五分鐘,再蹲五分鐘……持續五回,不蹲低,隨時注意膝蓋狀況;原本以為是很枯燥乏味的事,這樣蹲蹲馬步散散步,一小時倒也一下就過了。

 

蹲完馬步再練一練馬步弓捶,一樣,隨時注意膝蓋狀況,不勉強出大力。

 

至於太極拳的套路就等週末回台北再好好找爺爺請教吧。

 

拳,沒事別自己亂練。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