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螢幕壞了,房間的電腦沒得用,回到房間才真的是覺得閒了下來, 腦袋放空盯著天花板,覺得這樣閒閒的感覺其實還蠻不錯,沒有電腦提供的娛樂, 反而真的讓我有休息的感覺。 沒電腦另一個影響是,終於開始頻繁的閱讀從圖書館借回來的書了。
余德慧是台灣的一個心理學家,會看他的書是隨手翻到「老實做人」這本,他的專欄文章的合輯,覺得不錯,就借了下來; 裡面的內容大都是對當下(這本書民國七十幾年出版)社會、教育環境的一些論述、建言,看了之後可以注意到一件事:經過這麼多年,以前的問題不但沒解決,反而越演越烈,甚至還冒出更多的新問題;在對他的論述點頭稱是的同時,也不免對這社會的未來感到悲觀。
「老實做人」之後,跟著借了的是「生死無盡」、「觀山觀雲觀生死」,看標題就知道是內容大概和死亡有關,不過這不是消極悲觀勸你放空自生自滅的晦暗內容,相反的,他描述的是一種找到底限之後的積極; 由於這兩本書我都是交錯跳著章節看,所以哪一本在講什麼我記不太清楚,但都有個共同特色是,會引用各方資料如書籍、詩詞、散文、哲學甚至是金剛經,來描述他所要表達的東西; 我一直認為宗教的典籍有它深刻的意涵在,但宗教活動、儀式和無腦狂信者又讓我對宗教敬而遠之,比起虔誠的信徒,余德慧的文章反而讓我更能接近宗教哲理的意涵; 他不執著在字面的意義上,僅是以文字為器具,去描述、去勾勒一個朦朧的形象出來,文字下面真正要表達的,只能自己去思考、體會,所以看他的書其實有點累,因為不是一看就懂,是無法用知識去理解的,也因此雖然隱約覺得從他的書找到些什麼,但很多地方真是看的霧薩薩……
死亡總是被視為消極、毀滅、身為人理當與其對抗奮戰到底的一個東西,我始終對這樣的觀點抱著大疑惑,但又理所當然的、試著積極的活著, 而對於生死,我現在最大的一個問題在於:我不打算生小孩,這意味著我的人生其實只是在等死而已,既然只是在等死,此生我要為何而活? 余德慧的書似乎給了我一些啟發,尋求解答的方向。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什麼心不清楚,但「應無所住」這四個字,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的迴盪在我心頭,非常值得深思的一句話啊……
其他的書就還沒看了,不過從「老實做人」到「生命史學」,可以看得出來他所關注的事,從表象,慢慢的深入到人心的最深處,究竟,會深入到哪呢?
會翻到余德慧的書是從這本書開始的,一開始只是隨手翻到了一本關於兒童心理創傷的書,想再找找有沒有相類似、不會太理論、艱深的心理相關書籍,就翻到了這本,大致的內容是解釋人們各種負面的感受從何而來,以及大致的因應之道,除了翻譯的內容之外,譯者在這第二版加了很多個人的註解,也相當值得一看。
圖書館是好物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