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黑暗,奪去了所有的能源,吞噬了所有的人,少數倖存者靠著僅存的光,為自己的生命,為自己存在而繼續掙扎著....

光不只帶來希望,在一閃一滅之間,存在與被吞噬的千鈞一髮,也突出了黑暗鋪天蓋地吞噬而來的恐懼和壓迫,也是這部片最精彩的地方。

稍微Google了一下,很意外這部片罵聲一片,大都是針對劇情交代不清,沒頭沒腦之類的,實際票房好像也很糟。

有點沒頭沒腦是真的,但這部片拍攝的很流暢,整體氣氛也營造得很棒,演員表現也到位,可以說毫無冷場;或許是少了一些大作的氣魄或爆點,但會被批評的這麼糟實在是不可思議.....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像處理App : Photo Editor

公司的電影社每個月會供應一張免費的電影票,但是為了成果展示的關係,要求社員除了看電影寫心得之外,還要附上自拍照以茲證明@@,所以我就自拍了。

拍完之後,由於背景的關係,臉一片黑,我不想打閃光燈,也不想再反覆調整測光什麼有的沒的然後一直重拍,所以我就開啟手機上,我原本只用來調整圖片尺寸的圖片處理軟體,想看看有沒有甚麼功能可以把照片的暗部調亮。

原本只期望會有簡單的亮度對比滑桿,但App打開來看了看,乖乖不得了,竟然可以直接拉曲線,這個免費App的功能也太強大了吧?

就這樣,原本用相機還得傳檔到電腦搞半天的事,全部在手機上彈指之間就完成了,買了智慧型手機快一年,第一次這麼深刻感受到它的便利性。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電腦:浩鑫SH67H3

上週,Diablo3上市,我用Pentium 4 661 3.6G + ATI HD3650,順利的在稍低的畫面設定下玩了玩,正在想說這台Pentium 4還能再戰十年的時候,隔天就開不了機了,應該是主機板壞了,至於原因,是單純的壽命到了,或是負載太大就不清楚了。

週末很快的就去搬了一台新電腦回來,一樣是耗鑫的準系統,原因無他,就是那小巧方正的外型。

CPU:Intel i3 2120,原本是想買LGA775的就好,這樣CPU+準系統都可以再省一些錢,但後來還是選了LGA1155 ,因為正面面板好看得多XD。
RAM:金士頓 DDR3 2G x2,4GB,雙通道,Win7重灌64bit,但不是為了記憶體,而是為了把硬碟換成AHCI Mode。
顯卡:華碩 HD6670,挑顯卡時著實苦惱了一陣子,因為不太清楚現在的顯卡型號和等級如何區分,準系統本身也有體積和供電上的限制,後來挑上HD6670,純粹是看起來一定能裝,又不是最低階的型號,買回來之後上網查了一下,發現它可說是兼具省電與效能的最佳選擇,用在準系統上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Win7體驗指數,果然比之前Pentium 4往上翻了一層,說真的,除了電玩之外,我還真不知道我的家用機有什麼用途需要這麼高的效能。

買耗鑫的準系統其實我是有點猶豫的,因為上一台電腦也是耗鑫準系統,小體積高效能,用起來很滿意,可是隨著CPU規格世代交替,效能相對低落,耗鑫主機板又綁定機殼和電源供應器,變成想升級就得整台換掉,這我實在無法接受,所以也才會死撐著繼續用Pentium 4來玩星海2,來玩Diablo3,直到現在主機板真的壞了,沒救了,才換新機。

不過擔心歸擔心,又不是追逐頂尖規格的狂熱玩家,就算是core2 duo對我來說都已經效能過剩了,何況是i3?接著只要系統負載,尤其實電力上的負載多保持一些餘裕,相信長期使用是不會有什麼問題的。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大逃殺為主題,但又參雜了很多其他的東西在裡面;一開始是平凡的主角得到貴人協助,開始在原本不屬於她的世界展頭露角,然後進入主題的大逃殺,緊張,但很短暫,馬上就轉成電視實境秀,飢餓遊戲不只是生死相搏的戰場,也是供人娛樂的節目,參賽者在求生之餘,也要像個演員般的即興演出以發揮戲劇效果,替節目爭取收視率,也替自己爭取人氣,爭取贊助,爭取勝利生還的機會。

還不錯看,一直到大逃殺的部份都很精彩,但從黑人小女孩死去之後,整個主題就偏向電視實境秀,大逃殺的味道就淡了;實境秀是讓人感慨沒錯,但很難不讓人想到「楚門的世界」,而不管從哪方面來看,只用半部電影來表達的飢餓遊戲,在這以實境秀為主題的後半段,就顯得沉悶無趣了。

另一個讓我有些感觸的,是電影剛開始時,女主角對真( ?)男主角所說的,「我不要生小孩,至少在這裡不要」;不生小孩似乎被認為不負責任,貪圖享樂,不懂事;是的,在中年之後,吃喝玩樂的刺激漸漸麻木之後,不生小孩,等於提前邁入老年,提前開始等死,面對人生的終結,而生育能夠確實的化解這個困境,讓生命得以延續,團體得以連繫,替生活注入自然的,全新的活力;但若只是為了逃避這個困境而生育,不就是把本該由自己承擔的苦,轉嫁於小孩,用一個生命的代價,來換取自己中年之後的人生意義與活力,即使讓小孩生在一個失敗環境也再所不惜;比起不生,這樣是不是才是真的不負責任?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丹佐華盛頓的演技真的超棒的啦!

頗精彩,但很老套的一部動作片,不過在對間諜的描述有些頗為細膩的地方,像是介紹Tobin Frost的背景時,強調他的成就是分化和收編,而不是甚麼暗殺殲敵的輝煌戰績;在第一支戰術部隊被消滅,官員在討論人員調動時,提到「現在撤出埃及的人員會毀掉長期的努力」,007潛入任何地方套取任何情報可都不曾需要甚麼長期努力;透過Matt Weston所帶出的,情報人員的孤獨、苦悶和雙重身份對正常生活的傷害,以及,巴黎,浪漫與時尚之都,也是大家搶著要的外派地點。

編劇大概有去暸解過現實情報工作的樣貌,並且試著在劇本中表現出來,只是這畢竟是動作片,這些細膩在動作片中只是一閃而過的點綴,不是重點,劇情的走向也沒有因此跳出以往的公式,中後段的情節都可以預料的到,毫無驚喜,但很順暢無滯礙無冷場,而且動作戲拍的很精彩,丹佐華盛頓的演技更是一絕,就算老梗也還是值得一看的。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本書是一位人類學家在美國與紐西蘭兩地加護病房實地研究、觀察的結果,內容除了兩地的護士、醫生,以及政策法規對醫院經營的影響之外,也有不少篇幅用於探討生死和臨終問題的處理。

醫生為什麼不計一切的搶救沒有希望的病患?護士的薪資為什麼和沉重的照護工作不成比例?以前可能只是搖搖頭感概醫生不可理喻,責怪經營高層中飽私囊壓榨護士,而透過這本書,才暸解到這些慌謬現象背後更深一層的原因。

而對於生死的探討,相對於我之前看過的,以生死為主題的書,這本書在探討生死時,用的不是抽象的概念或感觸,更不是宗教神佛的輪迴與來世,而是一個個實際的,每天不斷上演的真實案例;相對於心靈上的感召,讓人從更現實,更觸手所及的範圍內,去了解生死,去思考,每個人終將面對的臨終問題。

曾經看過安養院內,全身插滿管子靠著機器活命的病人,我衷心祈求,在臨終之前,不要落得那番境地。

不求飛揚,但求此生有所善終。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讓人血脈憤張的爬杜拜塔

這是一部絕對精彩絕倫的動作片,不過在動作之外,中間穿插的一段間諜戲,讓我覺得,和不久前看過的「一個臺灣人在CIA」中所描述的間諜活動,感覺是那麼的砌合。

欺騙、冒險、臨場反應、層出不窮的大小意外和當機立斷的決策,而不是像007那樣全靠神奇的高科技兵器和個人武力橫掃全局..........好吧MI4也是用了不少神奇的高科技,最後也還是逃不了以武力定江山的命運,但至少在這過程間,在那精彩絕倫的動作和神奇科技之外,MI4讓我們看到了不同於007的間諜活動,讓我們感受到了不同於傳統動作片的,另一種的緊張刺激;至於這樣的表現是否真的有描寫出情報工作的樣貌?就只能讓軍事專家和真正的情報員去評論了。

最後不能不提的一點就是,那個女殺手真的是美翻了啊!可惜最後被踢下樓,啊的一聲就退場了。

特繪此圖以茲紀念....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書名有「臺灣人」,但除了作者在臺灣生長之外,臺灣這個地方在這本書裡並沒有甚麼意義;雖然主題是「CIA」,但是並沒有真正很詳細的解釋CIA的組織、沿革,行動記錄或策劃,即使對任務內容有所敘述,也都是「有一次在日本、歐洲」、「有一次會見某個重要的目標」之類的含混敘述。

所以雖然透過這本書可以多少暸解在電影裡總是顯得神秘又無所不能的CIA到底是甚麼樣貌,但若希望能看到像軍事書籍那樣鉅細靡遺的詳盡介紹,恐怕是會失望的,若是希望看到臺灣這片土地和聲名遠播的CIA有甚麼精彩的聯繫,那其實這本書對臺灣的著墨是少之又少,甚至作者都間接的表示他根本不暸解臺灣;那這本「一個臺灣人在CIA」到底在寫些甚麼?我想,它所寫的,就只是一個人對自己人生的回憶錄,一段特別、起伏、不盡如意,但精彩的人生。

這本書有十六個章節,從作者在巴黎結束學業後的迷惘開始,到加入CIA,任務的成功到事業的高峰,算是第一段;之後,第二段則敘述作者隨著年歲增長,CIA的變質,長官同事的打壓或阻撓,再加上健康問題而開始萌生退休的念頭;最後則是疾病所帶來生死關頭,以及退休之後的生活,這部份是我在翻閱目錄時,吸引我決定把書借來看完的主要部份。

另外一個篇幅不多但讓我印象深刻的,則是作者的婚姻生活和其對獨子的教養;作者絕不是所謂的的好男人,風流情史,酗酒,和妻子長年爭吵,特殊的工作更讓生活保受煎熬,退休後還差點丟下妻兒去環遊世界,他不是好男人,但他和妻子始終沒有離異,始終維持一個完整的家。

作者在體罰的環境下長大,也以體罰教育他的獨子,但他的獨子沒有因此留下傷害,也沒有因此產生偏差,相反的,他成為十分優秀的年輕人;反體罰的聲浪立基於體罰暴力所造成的傷害和失敗教養,但作者透過體罰卻得到成功的結果,他在暴力之外,還做了甚麼?反體罰聲浪去除了暴力之後,有因此找出因盲目體罰而被忽略的東西嗎?

這本書其實不怎麼好看,內容大部份是平實的敘述,有時候不是很連貫,編排也很隨便,不過作者基於他特別的人生所認真寫下的這本回憶錄,還是值得一看的,看一個認真的人所分享的人生經驗。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平庸的主角突然得到莫名的外力幫助,從凡人化為天才,擺脫平庸邁入一帆風順的人生」;這樣的題材不是第一次看到,只是所謂出來混總是要還,主角在攀上高峰後,總是會開始因為借來的外力而付出代價,這部片也不例外。

電影的開頭從主角站外陽台欄杆上,準備跳樓自我了斷開始倒敘回想,配合這類題材的慣例、預告片和劇情的推進,很自然的會想說電影就到這邊結束了,主角在經歷過強腦藥丸所造就的、本該終其一生無法觸及的飛躍人生後,終將也因為這小小的藥丸而自我毀滅,成為夜空中一閃即逝的燦爛煙火。

通常應該是這樣,不過這部片不是。

主角沒跳下去,他逃過了死劫,甚至反過來利用借來的外力掌握了外力的來源,更進一步超越了外力,使之成為自身內在的原力,真正開始自己飛躍的人生。

比起警世意味濃厚的自我毀滅,我更喜歡這樣完美的Happy Ending。

...............................................

主角第一次吃下強腦藥丸的時候,劇中的敘述是,「意志集中,頭腦清明,清楚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甚麼,以及怎麼做」;我歪著頭想了想,其實一般人一天之中或多或少也會進入這樣的狀態,只是機率多寡,持續時間長短,以及所能適用的事物的範圍,而所謂的天才,應該就是指那些能夠比別人更頻繁、更持續且更廣泛的維持這種狀態的人吧?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在某論壇看到一篇討論,內容大體上是:男女論及婚嫁,女方父母要求男方必須先買好房子,否則不嫁。

當然討論串裡面正反面的意見都有,正反面的舉例也都有,不過再多的討論,再多的例子,再深入的思考,我想,最終還是只能回到原點,面對自己的的狀況,問問自己:

我想要甚麼?我有甚麼?我能給對方甚麼?

以及,

我準備好了嗎?

.....

我個人的答案是完全否定的。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論歷史如何流轉,不論時代如何變遷,生老病死的規則始終未曾改變,也定了人對生死的態度,倘若今天這規則改了,人對生死的態度也會跟著改。

當衰老不複存在,當生命只是一個可任意增減的數字,當死亡只是這麼短暫無痛的瞬間,人是否會比現在更能面對死亡?

生死的規則是社會架構的根本,富豪權貴能立足於金字塔頂端,也是植基於這樣的根本,當規則改了,根本就跟著動搖,現有的社會架構也當不複存在。

這部片很歡樂,世界觀設定非常特別,女主角超正。

<全文完>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死刑廢止,監獄擠滿了無期徒刑的重刑犯,為了疏解已達容納上限的監獄人口壓力,政府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為期三個月的更生計劃。將犯人們移居到荒島上,提供基本的生活設施和求生所需的刀斧鎚等各種工具,給犯人們一個機會,一個正正當當、堂堂正正的自力更生的機會,而且,為了讓犯人充分享有自由自主的權利,整個過程,沒有手鐐腳銬,也不設置任何警衛。

不用想也知道這計劃會有甚麼結果,還在運輸船上就是一片混亂,登島之後馬上又是一陣亂戰,緊接著食物短缺、恐怖治度和寒冬,爭扎求生捱過三個月之後,等著殘存的囚犯的,則是另外一批前來「更生」的重刑犯;最終,於外海待命的軍艦,在獲得「狀況全面失控」這樣的充份理由後,以艦上機砲徹底終止了這個更生計劃。

「終於啊.....!」,接獲終結命令後,軍官以興奮的、愉悅的口吻說著。

廢死之後的死刑,彆扭的解決方案。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部片的前半段用超人神力和反超人傳統的荒誕行徑做了熱鬧開場,然後慢慢的轉往有深度的心靈治癒和自我探索,中間心靈治療有了成果,然後女超人的登場則一口氣把氣氛從心靈探索再重新轉回熱鬧喧嘩。

這個轉折讓我很傻眼但也很喜歡,畢竟前半段的心靈路線雖然也拍得很好,很感人,可是若拿掉了超人的身份,就也沒那麼特別了;與其繼續沒變化的硬要深度下去,不如見好就收,在超人的心靈治療達到一個階段性的成果後,重新把電影的焦點再放回超人的非凡神力和其帶來的熱鬧場面,不是更精彩?

超人在團體治療中,第一次發言的那個片段,真的是很讓人感動。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機器人格鬥的部份,到劇情中間亞當連戰皆捷為止,都很精彩,而且很新鮮,真的可以感覺到和真人拳擊的不同,但是到了後段,以及最後一戰,感覺就像突然把劇本換成「洛基」,整個變了調,虛掉了,有點可惜,不過整體說來還是很好看,尤其父子關係的部份讓人印象深刻。

大致上這部電影描述這對主角父子的幾個階段:

1.廢物老爸,兒子旁觀者清,毫不客氣指責其缺失。

2.果然是父子,個性一模一樣,如此立場互換,雙方對彼此,對自己是否都因此有更深一層暸解?

3.連戰皆捷,父子關係大改善。

4.老爸的退縮,兒子的失望,以及心聲:「我希望你為我而奮戰!」

兒子想要的,不是安全、優渥的生活,不是眷養,他想看到的,是父親面對逆境,面對困難挺身奮戰的身影,他想看到的,是一個榜樣,能成為自身的基石,值得學習和仿效的榜樣。

5.老爸回應了兒子的期盼,說服監護人允許放行,帶著兒子,迎向最後一戰,在兒子面前,展現了他奮戰的身影,並且,凱旋。

雖然後半段在人機關係上好像突然改寫了劇本,不過整體體來說還是很精彩,很值得一看。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額葉切除是這部片的一個重點,剛好也是前陣子看過的「殺客同萌」的一個重點,兩部片的主題也都是精神病患、現實與幻想的交錯,主角最終也都自願的選擇接受額葉切除,雖然動機不同,但都一致的將其視為解脫的途徑,通往自由的康莊大道。

對精神病患的治療方式,有支持把人當成多個元件的集合,透過腦部手術直接「修復」的,也有堅持把人視為一個獨立的完整個體,透過傾聽與對話,用引導的方式讓患者以自身的力量取回適應社會的能力;毫無疑問當兩方對立時,後者,就如劇中的考利醫生,會是良善的代表,但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前者應該會更容易複製,更容易量產,並且取得平均較高的療效。

畢竟要像考利醫生那樣,透過對話去逐步的引導,除了堅持之外,恐怕更需要天份,再者,有時吸引人們堅持的原因,不是所堅持的原則本身,而是依著原則做事的過程中,不斷發現的新事物所帶來的欣喜,這些欣喜不會重複,但病患會,工作會,面對一次又一次重複的堅持,發現的欣喜卻一次又少於一次,無限輪迴之下,堅持的初衷也會慢慢變成不知所謂的偏執,最後在偏執之中,失去最初的良善。

慈善、寬恕、民主這類幾乎是無條件正解的正向行為,是否也隨著時代的演進,逐漸變成失去良善的偏執?

這部片還不錯看,雖然前大半很沉悶又瑣碎沒重點,但至少最後的劇情爆點還是爆的有感覺;李奧那多的演技也很讓人印象深刻,只是看過他幾部片下來,似乎演的角色都帶有有激烈情緒,而像蝙蝠俠的小丑、惡棍特攻的納粹軍官,也都是在情緒或言行上有鮮明特色而讓人印象深刻;一個演員,是否一定要透過這樣的角色,這樣「用力」的演出,才能算是對自身演技的證明?

 

<全文完>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這部片較深刻的意涵、剖析或是對伊拉克戰爭的隱喻,我覺得可以去看看這個網站「藍色電影夢」

我沒有那樣的學問,所以還是只能寫一些自己有感觸的小細節,針對劇中兩個主要角色,詹姆斯與桑本。

桑本和詹姆斯是同一個拆彈小組的成員,詹姆斯是這個小組新赴任的指揮官,也是個有著拆過八百多顆炸彈的輝煌記錄的拆彈高手,但執行任務時特立獨行,完全不顧自己的行動對自己或團隊所可能造成的危害;從第一次共同執行任務被嚇到之後,桑本對詹姆斯的不滿與日俱增,但礙於官階與職務分配,還有最重要的,詹姆斯從未失敗,桑本也只能一次又一次,跟在詹姆斯身後,心驚膽跳的團團轉。

再怎麼惹人非議,不斷成功的人就是勝利者,看著詹姆斯一次又一次完成任務(有些還是他覺得該放棄的),桑本對詹姆斯在不滿之中,應該也包含了對成功的嚮往和嫉妒,但畢竟詹姆斯才是有機會真正面對炸彈的人,也是不斷完成任務的上司,所以再怎麼不滿,桑本也只能吞下去,持續的,心驚膽跳的,跟著詹姆斯瘋狂的行為面對一個又一個任務;直到,他們在一次砂漠任務中,遭到狙擊手伏擊。

身為拆彈兵,卻在敵方已擊斃我方三人包含一名狙擊手的情形下,不呼叫支援,直接接手狙擊槍打起狙擊戰?促使桑本採取這種行動的原因,不是精實的專業訓練,也不是勇氣,而是桑本終於找到一個機會,一個出一口氣的機會,一個向詹姆斯的勝利靠攏的機會;擊斃窗內狙擊手後的漫長警戒,不是慎重,純粹只是和詹姆斯的意氣之爭;這一天,終於,這一次,不是詹姆斯,是桑本成了勝利者,也是他們在駐紮期間(劇中?)距離最接近的一次。

一個人能持續領先在前,一定有他過人的地方,詹姆斯也不是想出風頭才這樣特立獨行;在即將結束駐紮,最後的任務,桑本與詹姆斯又一次,而且比之前任何一次任務更為接近的,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這一次,桑本才真正的意識到自己和詹姆斯的差距。

"為甚麼?為甚麼你能做到這種程度?"

不只是結束駐紮而已,桑本的信心徹底崩潰了,他對詹姆斯不再有嚮往,只剩下不解,和無盡的挫折。

為甚麼詹姆斯能做到這種地步?從他結束駐紮後的家鄉生活可以得到答案:他在伊拉克的表現不是專業,不是勇敢,更不是盡責,而是因為他所有的情感,所有的喜怒哀樂,都投注在拆彈裡了,家庭、和平悠閒的家鄉生活對他而言根本毫無意義;看看他再回到伊拉克,再次面對炸彈時,他的表情所散發的神采,拆彈才是他的人生,他的一切;論拆彈,沒人比的過他,但相對的,除了拆彈,他甚麼都沒有,也甚麼都不要。

桑本怎麼有可能和這樣的人競爭?

詹姆斯為甚麼會這樣?是某種戰場創傷?或是某些人生經歷所造成?或真的就是與生俱來?劇中沒有說明,人生意義的探討,也不是這部片的主題,電影,也就在詹姆斯重新面對炸彈所散發的神采中,結束。

 

<全文完>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以高中生未婚懷孕為主題,happy ending,沒有說教也不搞悲哀,看完讓人輕鬆好心情的喜劇。

劇中較讓我印象深刻的有兩個部份,其一為女主角Juno向父母坦白自己懷孕的消息時,他們沒有責罵,反而是非常建設性的,依Juno的意願:生下來送領養,提供自己的經驗並透過行動給予實際的支持。

這樣的支持不止是個穩定的依靠,也是身為人生路上的先行者所做的一個榜樣;再多的教育,再多的苦(哭?)勸,再多的書,都比不上這樣一個實際發生在身邊的,由最親的人所做的一個示範。

第二個印象深刻的部份則是要領養Juno孩子的夫妻,馬克與凡妮莎;美麗、卓越、以及強勢的凡妮莎主導著家裡,甚至是夫妻間的一切,急切的想要打造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庭,卻乎略了另一半是否跟的上,是否準備好,以及是否已甘心就這樣對自己的人生下定論;Juno的出現引爆了這個炸彈,也讓馬克決定離婚,並再一次去嘗試追逐自己的音樂夢、逝去的飛揚青春;坦白說這邊我覺得馬克其實是會錯意,以為Juno對自己有好感,採取行動後發現事情不如自己預期,騎虎難下,只好厚著臉皮硬上;這個婚姻的破裂不能怪Juno的天真不懂事,真正的原因還是在馬克與凡妮莎之間關係上的不穩固,而且事實上,凡妮莎是否真如自己所想的已準備好,也是個天大的問號。

雖然有馬克和凡妮莎的破裂婚姻,但整體說來是很輕鬆、很好看的一部電影,平淡、幽默卻又深刻,讚。

 

.......

真希望我青少年時,父母能夠像Juno雙親那樣,是個可靠的支持。

 

<全文完>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盧大飯店...以四人房而言是不是有點太小了?

「華美的小套房、書報餐、電視飯終究無法取代真實的人聲笑語.....」,這是畢業前在余德慧的某本書上看到的一段話,當然原文並非如此(記不得了...),不過大意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對這段話印象很深刻,是因為我一直想著要買一間自己的小套房,建立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而在有能力買房子前,做替代役,以及在桃園唸書,給了我兩次機會去體會小套房生活,經過這兩次經驗,之後再看到余德慧的小套房論,感覺不到甚麼頓悟或衝擊,只是覺得他說的一點都沒錯。

就算一開始可以透過裝潢、購置家具或各種視聽娛樂來保持自己在這小天地裡的活動,可是在這些建設結束之後,在視聽娛樂失去新鮮感之後,在單靠自己已經無法在這小天地裡繼續保持活動之後,華美的小套房也成了一灘沒有生命的死水。

上個週末公司春季旅遊,和我同房的同事因出差無法前往,到晚上下塌飯店時,我一個人看著裝潢精緻的飯店房間,腦袋裡浮現的第一個念頭就是「真的是一灘死水」。

小套房論現在對我而言現在還只是個「有深度的省思」,但再過個幾年,就會成為眼前要面對的現實。

&nbsp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知道丹佐華盛頓是奧斯卡影帝,但從沒真正看過他的電影,這次清明節在老家好好的把時空線索看完,印象最深刻的有兩個部分:

第一個就是影帝丹佐華盛頓的表情,發現案件線索並分享給調查員時,得知自己的同事也是被害者時,不必用任何台詞、音樂、運鏡或特效,單單用演員表情的變化就清楚的說明了一切,這麼讓人印象深刻的表情我在電影上是第一次看到。

第二個部分則是主角對兇手的訊問,出乎意料的,在簡短之餘,還虎頭蛇尾的以熱血正義做結,這邊我猜想應該是對電影內容所做的取捨吧?

簡單的帶出兇手的深度之後,就讓劇情轉往「回到過去改變現在」的老梗去發展,這個梗雖老,但是隨著電影前段累積的線索一個個解明,也讓人忍不住擔心起最後劇情到底會怎麼發展,如果前後在兇手的部分著墨太多,在有限的篇幅下,一定會壓縮到這最後橋段的表現,變成名符其實的老梗,最後反而毀了這部電影的結局,兩權相害取其輕,吧?

至於電影的主題,時空,我覺得就像科幻片的世界觀設定一樣,是不必去太過在意的部分,有交代就好。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點沈悶,但還不錯看的一部片,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算是女主角Elsa對人工生命「H50」的態度的前後轉變。

H50初生之初,百依百順,一切都在Elsa掌控之下,Elsa也真的把它當兒女來照顧,甚至還取了「卓恩」這樣的名字,對實驗體投入自身的感情,完全跨過了科學家該有的界線;

但是隨著卓恩的成長,Elsa發現到自己已失去對它的控制之後,又重新開始使用「H50」來稱呼這個人工人命,予以麻醉、摘除具殺傷力的尾刺、提取蛋白質,完全回復到科學家對待科學實驗的態度。

當Elsa自認能掌控一切的時候,對卓恩投入一切的關愛,甚至是自我,卓恩並不被視為一個個體,它已被Elsa視為自己的延伸,用來實現自己失落的童年遺憾,

可是當Elsa發現失去控制之後,一切的關愛、一切的付出都沒了,卓恩又變回單純的實驗體H50。

我想Elsa在劇中這前後態度的轉換並不是什麼新的題材,只是在這個過程中,擔任子女的一方不是人,而是一個似人非人的人工生命體,除了似人非人帶來的一些詭異觀感之外,遠超過人類的生長速度,也讓Elsa與「H50/卓恩」之間關係的快速改變顯得自然,而且重點連貫,一目了然。

除了Elsa與H50/卓恩的親子關係之外,另外讓我在意的就是在開頭稍微提到的道德問題;雖然我對於以所謂的道德為由反對生物、基因科技的發展感到不以為然,但畢竟沒真正深入去瞭解過那些團體反對的理由,所以不太應該在這方面多說什麼;但我始終認為,直接從基因下手的生物科技(或是人工智能AI),才是人類的唯一出路,跳不出「人」這個框架,就註定永遠在同一個輪迴內打轉。

 

<全文完>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