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步弓捶,

剛開始自學時有在練,

後來因為會卡到膝蓋不了了之,

上個月加入國術社後又開始練,

卡膝蓋還是有,

但感覺這次有個解決的方向。

影片分四段,

前兩段大概就是平常打的樣子,後兩段則是受到錄影鬼迷心竅,盲目求快而大出力,結果扭到膝蓋。

弓捶慢打感覺比快打還難,但也是整理動作的好方法;

順暢自然不盲目大出力大概是目前的方向吧?

腳掌該怎麼轉、轉多少則是眼前要解決的小問題。

 

一直在練、動作也一直變的撐捶,

影片分四段,

第一段大概就是平常打的樣子,

第二段則是看了錄影後試著打穩一點,

第三段是不跳的撐捶,不跳是為了減少身體負擔避免受傷,尤其在動作不熟練、細節不清楚的時候

第四段則是一兩個月前的搞笑大跳躍撐捶
(我當時很認真)

 

 

獻肘,我很喜歡的一個動作,感覺很像挑打頂肘,

這個動作我沒在練,純粹是錄完撐捶和弓捶之後順便錄一錄,

類似這種大範圍揮雙手的動作都會有帶來一種「我好帥!」的感覺XD 

 

和上次一樣,

我錄影時就只是相機架好就開始錄了,

沒有像平時練拳一樣拉筋、蹲樁或熱身,

動作表現出來有沒有影響我不知道,

感覺很不順則是千真萬確,

下次要錄的時候還是先乖乖把前置動作做完好了……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為什麼要取「天使與魔鬼」這樣的片名?

想了想,覺得意思大概是指「一體兩面」吧?

善與惡、科學與信仰,都是透過不同觀點去敘述同一件事物的方法,彼此是不衝突、並存的;

片中各角色大都在「善惡、優缺」這方面有所著墨,頗值得玩味;反倒男女主角就顯得老套而無趣。

這算是一部解迷尋寶片吧?加入了宗教、陰謀和秘密組織等題材,情節緊湊不冷場,好看。

 

全文完>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片的里程碑?

一部單純的血腥虐殺片,人體破壞做得非常真實……

國片有這樣水準真是讓人刮目相看

硬要挑什麼缺點的話大概就是規模小了點,殺警那裡突兀了點,壞人呆了點,以及我實在不喜歡這類型的片(切臉那裡我閉上了眼睛)

喜歡虐殺片的話值得去看看

全文完>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借來的E-500(後)與據說有十來年歷史的Metz單點自動燈

玩攝影,單眼絕不是必需品,可是有些狀況沒單眼就是不行。

這週日一個重要朋友Y訂婚,我幫忙拍照,但我手邊的相機只有KM A200,功能齊備畫質佳,偏偏對焦很糟糕,拍婚禮保證吐槌吐到底。

所以後來找友人咻比比借了一台數位單眼,Olympus-E500,閃光燈則是用Metz 32 Z-1單點自動燈,雖然比不上TTL自動燈,但好用依舊,只是出力補償只能看現場憑經驗,臨陣磨槍自然狀況百出。

 

E-500是屬於4/3系統,重量輕好操作,片幅小景深長,可以進一步降低吐槌的可能性。

操作介面算是設計得很方便,尤其是自訂色溫,徹底彌補了不可靠的自動白平衡和不甚方便的手動白平衡;對焦點和My Mode的切換則是我覺得比較不方便的地方;對焦精度和速度也足夠;就是沒Live View使得高舉的時候只能盲拍,失敗率大增。

 

喜宴也參加過好幾次了,少有機會這樣參與吃飯之外的部分,尤其Y是退伍後第一份工作同事認識到現在,其他同事都失聯了,就和她有聯絡。

相信任何認識她的人都會同意她是個特別的人,我也從她那邊學會不少事情;或許也因為如此,這次喜宴算是感觸最深的一次。

 

 

Y小姐,一定要幸福啊。

 

 

 

Olympus E-500
單眼是婚禮記錄的必需品,
鏡頭是17.5~45/F3.5~5.6,輕量畫質佳又有微距,可惜拍婚禮視角太窄了一點,
咻比比感謝妳。

 

Konica Minolta A-200
我的主力DC,好歸好,和單眼相比就是輸一截,但方便性和多功能仍是比單眼優秀的地方,只是這份優秀最多大概再維持兩三年。

 

Premier DC-6330
我的隨身小DC,中規中矩的全手動小DC,最大的缺點是光圈全開時紫光很嚴重,
$650購入,論C/P值捨我其誰?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包裝也很古樸質實
練拳練了半年,由於並不想去鑽研到實用手法或奧義絕招之類的程度,所以想說透過youtube和google應該可以取得足夠的資訊;可是透過網路找到的資訊都是片斷、不完整、不知所云、互相矛盾甚至錯誤的,所以最後還是花了錢下去,買了別人做好的教材:八極螳螂的教學DVD。

 

選八極螳螂基本上有4個原因:

 

  1. 蘇崑崙這漫畫角色。

  2. 官方站的許多資訊讓我比較容易預測DVD的可能內容。

  3. 官方站內蘇的答問有些雖然講的頗玄,但講的頗仔細且感覺有一套固定的邏輯,應該有他的道理在。

  4. 敢賣這麼貴,一定是對內容有自信。

 

所以雖然頗貴,但還是狠下心買了下去,「八極開門拳」和「八極拳的真實」,八折共$2800。

 

八極開門拳是基本入門的練法介紹,大致上內容有:

  1. 十二架式,感覺像是學出拳前的基本動作,有些需要出拳(登山式、拗步登山…),有些則是單純的架式(騎馬式、半馬、虛式…),不管需不需要出拳,基本上這十二架式有點被編成一個套路的連續動作(並步=>半馬,獨立=>跪膝=>仆腿…),是為了方便演練吧?

  2. 基本肘法與靠法,肘法附帶用法示範,靠法則是附帶對練示範。

  3. 丁字八步拳,給沒練過拳的人做基礎拳術練習用的,每一招都會示範側面左右至少一回,側面慢動作左右各一回,正面示範一回,用法示範一到兩種;大概是拍的夠清楚了,所以沒多做其他說明,有疑問得到官方站討論區去問。

  4. 丁字八步拳對練示範。

  5. 八極開門拳,就是丁字八步拳串起來的套路。

 

八極開門拳這片給我的感覺是簡單明瞭,照著練就對了,但少了些細節說明比較可惜,像騎馬式(陽),這個……………初學者不可能看了沒疑問吧?

 

八極拳的真實就有比較多詳細的解說,大致上內容是:

  1. 巴子拳、熊型、虎型的介紹。

  2. 十二訣,出力方法、手法的介紹,像是捅、靠…。

  3. 架式,在這邊各式都有較詳細的解說,但就沒像開門拳那片很清楚的拍個練法給你看。

  4. 勁,就是沈墜、十字、纏絲……等等,基本上是直接用清楚的動作示範再加解說,看了之後第一個感覺就是「啊?只是這樣?」,換個角度想,或許本來就沒那麼複雜?

  5. 化,五行氣、三才氣的介紹,在這邊提到的五行氣基本上就是以身體軀幹為中心的動作分類,也就是『XX=>OO類型的動作』;又一次,看了之後覺得「啊?只是這樣?」,突然覺得氣不是什麼神秘的能量,只是一種身體運作的敘述方法;官方站內蘇常用『XX招用的是OO氣』的講法,瞭解他的名詞定義後,也就大概瞭解他在講什麼東西了;三才氣是腳掌三個部位的解說。

  6. 身體各部位用法:頭肩肘手尾跨膝足、步法(提籠換步、墊步…)都有介紹,附帶用法示範。

  7. 發聲法,哼、哈、噫呀,哼哈基本上被我猜對了。

  8. 金剛八式,有幾招感覺像是強力版的丁字八步拳,附帶對練示範。

  9. 小八極,看到這裡會發現大部分的動作都在前面解說過細節了,剩下的則在小八極演示結束後做解說,之後有部分招式的用法介紹。

  10. 大八極、六大開套路演示,沒多做說明。

 

「真實」這片雖然蘇是用國語發音,可是有日文翻譯在旁邊亂(無法抽離),所以有些內容得聽個兩三次才會聽清楚;此外解說的感覺像是老師在課堂上上課,雖然示範不少,但和「開門拳」這篇相比之下,有點偏向概念、觀念的教學,而且內容不少,沒練過拳的話要直接從「真實」這片入門大概比較難,可是「開門拳」又少了些基本觀念和動作細節的說明,所以要用八極螳螂DVD自學的話,「八極開門拳」、「八極拳的真實」這兩片大概是一定要一起買了……

 

這樣子看過之後,算是釐清了我很多觀念上的問題吧?練習上也有了更清楚的是非標準、參考的對象,不用整天想「這樣對不對、是不是那樣」,撐捶半年姿態百百種,總算可以做個統一了。

 

接下來除了蹲馬步之外,會先熟悉十二架式的動作(陽騎馬式除外),然後是丁字八步拳,小八極原本一次一回則取消,重新從基礎做起;現在練拳一次只有一小時,小八極會很遙遠,終極目標大八極更是遙遙無期………。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概昨天吧?

吃飯的時候剛好看到LOST檔案,

那一集剛好是一次劇情大總結,

把所有來龍去脈透過剪接、旁白和關鍵台詞的方式一次做個總複習,

讓沒看過的人也知道LOST檔案到底LOST在哪裡。

 

之前認真看過幾集,

只能說這LOST實在不是LO假的,

越看問題越多,

隨著劇情推進,原有的謎題沒解,

反倒跑出更多的問題,

跳個幾集沒看更是有如時空錯置,

整個是一頭霧水。

 

透過這一集總複習,

總算搞懂這些看起來毫不相關的島嶼、空難生還者、研究設施等東西是怎麼湊在一起的,

真的是要佩服編劇想出這麼迂迴曲折錯綜複雜的劇本。

 

整個總複習看完後,

感觸最深的大概就是光頭老和醫生傑克,

這兩人都是為了一個信念做了一個決定、一個突破,

可是卻在往後漫長的日子慢慢的失去當初的信念,

而開始後悔,

這種是非標準的反轉,

真的是人生一大煎熬。

 

不管獲得多大的突破,多大的榮耀,日子還是得一天一天的過啊。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練拳為了什麼?

不就只是運動健身,自爽練套路嗎?

什麼時候開始想啥發勁、實戰的鬼東西?

回歸原點,重新開始,

馬步繼續蹲,撐捶一步一步好好撐,

鬆、沈、穩,順暢自然就好。

全文完>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了自己錄影後………嗯………怎麼和自己感覺的迅捷勁雄渾的印像不一樣………

有點明白櫻木花道看了自己投籃錄影的心情了。

 

小八極套路主要是參考這個影片

八極螳螂的李立德老師,

他打的不是特別有力,但是很沈穩很順暢,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段網路上小八極的影片。

 

有些小地方我沒照他那樣去做,

  1. 起手勢&結尾,為了錄影方便一時拿掉了。

  2. 第一個頂心肘,兩手交叉的方式,這樣做剛好和縮肩膀的動作很配合。

  3. 第二個頂心肘前的墊步,因為一開始覺得這樣做很不順,所以參考了這個而改成現在這樣重心後移;後來才發現李的方式是後腳跟前腳,前腳浮起,重心落後腳,基本上要領都相同。

  4. 小纏絲,跺子時我把前腳伸出去了,這是參考劉雲樵的八極拳一書,只是試試看。

 

這樣錄影下來,可以看到很多之前注意不到的小細節,以後練習時在這些地方會再多想想。

這一個月開始沒蹲馬步,就忘了沈肩墜肘、放鬆,以後馬步繼續蹲。

有幾個地方受到錄影影響有點刻意出大力發聲響,像是小纏衝拳、拗步右拳、白鶴沖天,實在是不應該;第二個頂心肘會發出聲響我倒是嚇了一跳。

這是第二次錄影,我可以看得出來我確實有進步,可惜第一次的檔案已誤刪,不然兩個相比較應該會是很有趣的事。

 

撐捶這樣撐?

 

國術就是武術,武術就是打人用的,所以練國術遇到問題,很難不從實戰面去思考,可是越是思考,越是查資料,就越是確定這樣練不可能有什麼實戰能力;

既然如此,為何而練?這問題實在是頗值得玩味。

 

接下來大部分時間還是用在撐捶上吧,小八極仍是一次一回;

可能丁字八步拳(金剛八式?降龍式、探馬掌……)另外七招也會開始嘗試。

 

錄影前一天,練拳時正好是黃昏,原本一片陰白的厚雲被夕陽慢慢的渲染成一整片漸層的粉紅,真的是美極了

第一次從練拳中感覺到平靜,這份平靜也將會是我以後練拳的一個目標。

 

………

 

動作先再放大一點好了……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從小看日本漫畫長大,漫畫裡到處都有櫻花飄落飛舞,所以雖然對櫻花不陌生,但卻從來沒真正仔細看過櫻花。

沒想到元智大學這邊竟然有種櫻花樹。

雖然只有寥寥幾棵,但櫻花盛開仍是美不勝收啊,真想看看一整片櫻花林盛開的樣子。

 

 

 

 

校門口旁邊盛開的櫻花

 

 

 

馬路邊也有櫻花樹喔

 

以上,謝謝收看。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其實就是電腦升級啦!

話說去年縮回學校,今年拿了羞羞臉的壓歲錢,想說多少作點運用,就把腦筋動到電腦升級上。

我用的主機是兩年前拍賣網上買的浩鑫準系統SS59G V2,由於SS59G V2已經是上個世代的規格,(LGA 775、不支援core2,AGP 8X,買來也才兩年多……),所以相關零件都很便宜,只要找得到,預算應該都不是大問題。

 

但,

Power只有250W,供電吃緊,且機內空間狹小,發熱也是一大顧忌,

所以不論價格再怎麼便宜,都注定用不上太高等級的東西, 

 

CPU可以全面的提升各方面用途的效能,
自然是升級首選,

但礙於耗電和發熱,Pentium....D還是不D?

8X0拒用,9X0?

或是65nm製程的6X1?

 

嗯…………Pentium 4的規格好像有點混亂,CPU先擱著, 再看看顯示卡,

 

目前用的ELSA A620D已經用上GeForce6200晶片,所以考慮6600,

但網上爬文的結果是:「可用,只是250W的power會一直很緊繃」

我不是拿主機壽命開玩笑的狂熱玩家,所以放棄6600或6600GT,
而我已經用上6200了,不考慮橋接的128bit,剩下的nVidia選擇就只有:

 

1_6200,透過軟體開八管,提升性能。

2_介於6600和6200之間的6600LE。

開八管省錢省事,當然是首選,但6200不是張張都能開,很不幸的,我的ELSA A620D也是其中之一。

6600LE不虧是LE,效能只比6200高上一點點,最大的賣點大概就是SLI雙卡並用;但我只有一個AGP插槽,Power只有250W,SLI實在與我無緣。

 

結論?
除非換Power,否則搭載6200晶片的ELSA A620D就是我的最高端顯示卡了。

 


Shuttle PC50 300W PSU

浩鑫的主機所用的Power都是自家的特殊規格,好處是品質保證,規格統一,壞處就是………貴!

300W的PC50要價2500左右……  -_-|||

為了一張1000多塊的顯示卡,得提升50W的電源供應,
而為了多這50W的電源供應,得再花上顯示卡兩倍的價錢。

 

……

 

再一次確認,搭載6200晶片的ELSA A620D就是我的最高端顯示卡了。

 

回到CPU,事實上也只剩CPU了……

透過維基百科,瞭解了Pentium 4各個規格的差別,也瞭解了各個型號的意義,再以浩鑫官方網站的支援列表為依據,大致分成三個方向:

 

1_價格至上,Pentium 4,5X0、5X1系列,效能最差。

2_效能至上,Pentium D,805、920,發熱和耗電值得擔憂。

3_均衡性能,Pentium 4,6X1系列,65nm製程,兼具效能、低耗電和低發熱。

毫無疑問,6X1系列自然是首選,但也較貴,而且少,所以決定再犧牲一點發熱和耗電,選擇6X0系列;官方列表顯示支援到3.60GHz的660,但可靠起見,我買了3.00GHz的630,也更便宜。

 

鏘鏘鏘鏘~~!

Pentium 4 630 3.00GHz,
L2 Catch:2MB
外頻:800MHz

這顆CPU剛出來的時候,起碼要價五六千以上,現在卻只要一千多就能入手,比Celeron還便宜;電子產品還真是「早買早享受,晚買享折扣」

 

塗上散熱膏,小心的裝上去。

 

我用的散熱膏是勁冷家族EverCool STC-01,內附刮刀,初體驗也能輕鬆塗勻;4隻小包裝,用起來也方便。

 

用CPUID Hardware Monitor監測CPU溫度,大都在50度以下,把誤差考慮進去,應該也不到60度,配合Hot Cpu Tester作測試,實際溫度應該也在60度上下,風扇也都還沒全速運轉;不過現在算是冬天,真正的考驗要到盛夏才開始。

我原本想用浩鑫的Xpc Tools來監控溫度,但不知為何一直當機,而且是當到按Reset後無法再起,只能強制關電源再重開。

後來發現繁體中文版的Everest竟然是免費軟體,以後再看看要和CPUID Hardware Monitor並用或是只留一個。

 

汰換下來的CPU:

Celeron D 336 2.80GHz
L2 Catch:256 KB(囧)
外頻:533MHz

這個拿去賣大概賣不了幾百塊,就留著當備用吧。

其實這個CPU在當時的Celeron裡也算很不錯了,還支援64bit的作業系統。

 

新CPU實際使用的感覺,是有快了一些,但並不是很明顯。

當初買電腦的時候,雖然為了保留升級的可能性,放棄搭載Pentium 4的Socket 478而選了搭載Celeron D的LGA775,可是真正到了想升級的時候,規格早已全都改了,再怎麼升也比不過當代的新規格產品,充其量僅是作點性能差距上的補償。

不過不管怎樣,性能確實提升了,就一般人用途,差也只是差在電玩上;而且,只用Celeron的價格就能換上Pentium 4,絕對是值得的啦!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貓仔對決
家裡有兩隻貓,一隻花貓叫阿妹,一隻黑白貓叫阿喵;阿妹很討厭阿喵,只要阿喵一湊過去馬上就是嘶吼掌擊,阿喵給惹火了,撲上去就是一陣咬;慘叫過後,阿妹總是摸摸鼻子退到一旁……

 

 


March與阿喵
阿妹之前還有一隻貓叫March,現在已經送到奶奶家,改名福妹;March和阿喵感情就很好,一同玩耍,一同睡覺;不過March不喜歡給人抱,但偏偏每個人見了牠都想抱,所以每次有人去奶奶家牠就躲在床底下死不肯出來。


喵妹二寶
雖然平常水火不容,不過到了冬天,這喵妹二寶就會開始耍寶;寒流+暖爐,仇人也成好朋友。

 

 

 

 

  

寒風之中,貓仔也懂得共患難。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投影片為摘要,以原文書為詳細說明
轉眼間,第一學期過了,非常幸運的,

 

ALL  PASS!!

 

其實這學期唸書是唸得頗心虛的,所幸最後關頭,在新的一年發憤圖強,期末考成績大躍進(考兩科:40->85,44->80),最終順利ALL PASS!

 

資料庫系統算是最後真正認真在唸的一門課;一開始我照期中考的方式只唸教授開放下載的投影片,後來才到圖書館去找相關書籍;一開始找中文書,發現翻譯根本亂翻,無奈去找英文書,目錄一翻,嘿!標題項目和講義根本是一致的,再翻,嘿嘿!內容竟然大略看得懂,顯然我上半學期拼命讀Paper的效果有了;就這樣以投影片為重點摘要,以原文書為詳細說明,從早到晚啃了一整個禮拜,硬是把下半學期的課給讀了起來。

期末考考了六題共120分,除了最後一題XML一開始就放棄之外,前面五題可說完全在我的掌握之內,原本預期最高可拿到100分,但最後只有85分,我沒看到考卷,不知扣分扣在哪,可能是在解釋定義時遣詞用字上的不明確吧?

 

這一次期末考讓我學會兩件事,第一就是書該怎麼唸;第二就是善用資源,圖書館那麼大一間不是擺好看的,原文書那麼多也不是拿來充場面的,而且其維持的費用,都是從自己繳得學費來的,付費而不用,浪費啊。

網路很方便,但透過網路找到的知識都是摘要、片段而不完整的,要真的瞭解一門知識,完整的文章閱讀,瞭解來龍去脈和因果關係,才是根本之道;而最完整的文章是什麼?就是書本;書哪裡最多?就是圖書館啊、圖書館!

 

期末考考完後,緊接著批改最後的作業、程式和別人的期末考考卷,然後登記成績,開放查詢……又是一個禮拜,學期末這最後兩個禮拜,真的是有給他緊繃到,我首次體會到所謂的『輕鬆了』是怎麼樣的感覺。

 

總結這學期,我的英文閱讀和程式撰寫能力,分別透過讀Paper和批改作業而有長足的進步,下學期我打算只修兩門課,最多三門課,六日不再固定回台北,以唸書為依據安排時間,務求這兩年最後的學校生活,獲得最大效益。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雖只是微規模淹水,清起來也是頗折騰
新年新氣象,2009年第一天回房間就碰上飲水機漏水的殘局,雖然房東已在前兩天先告知了,但看到這景象還真是後悔跟他說沒關係……

 

回首2008年,考上研究所,順利找到指導教授,然後準備心虛的度過第一學期;除了一口氣修四門課造成的時間調配問題之外,六日固定回台北是造成心虛的主要原因;如果唸的不是元智,或是修別門較硬的課的話,不知道這學期會被當幾門?

 

內壢和台北距離不遠,電車+捷運兩小時就到了,但每週固定往返,久了其實也是件頗累人的事;有些時候也會想說乾脆別回去了,但又一直覺得我對回台北這件事是有責任和義務在的,所以才會心虛的回台北,心虛的回內壢。

 

兩頭奔走兩頭空,蹉跎光陰事無成,悔不當初。

 

過年這段時間好好的想了想,台北當然有其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內壢才是現階段我的責任義務之所在。

 

新的一年,新的觀念,新的行動,給自己好好加油。

 

 

 

 

 

 

 

 

 

 

 

我真的要認真唸書了。(爆!)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被磨爛的鞋底,用自行車手把帶黏補
不知道為什麼,我似乎總是覺得把東西操壞能夠證明自己好像很厲害似的,然後不知不覺為了操壞東西用錯誤的方式去使用物品,穿了兩年的PUMA越野慢跑鞋,就這樣成了八極拳碾步和跺子的犧牲品。

告別PUMA,我開始找下一雙鞋,又是不知為何,我覺得練拳應該穿平底的板鞋,又因為考慮到碾步的磨耗,所以挑起家樂福的鞋,便宜,壞了也比較不心疼。

 

 

 


低調而不單調的格紋編織板鞋
我買東西向來龜毛,所以雖然不懂鞋,但還是在價錢和外型上轉了很久,最後挑上了這雙arriba休閒鞋,棕色格紋編織表面,低調而不單調,價錢僅599(網路420),就很高興的買回去了;然後,我開始真正在『選鞋』這件事花功夫去研究……

 

因為我買到一雙虛有其表的爛鞋。
(或者應該說不適合?)

 

為何說它是爛鞋?因為它有兩個大問題:

 


又軟又不吸震的格子底,填充物已經被踩扁、沒入了
第一個問題就是格子底,這種鞋底幾乎毫無吸震能力可言,可以感覺到路面的衝擊直接的傳上腳掌。

後來我試過換鞋墊,或在格子間塞入那種一片片拼起來的踏墊,都沒什麼效果;附帶一提,原廠的鞋墊還真爛,薄薄一片,腳跟處的稀稀鬆軟吸震層第一天就被我踩爛了。

另外,為什麼我會知道它是格子底?因為鞋墊下的襯墊被我踩到脫膠移位了(兩三天?)。

過軟的鞋底也造成在進行一些即停運動時,鞋底側向扭曲變形,腳掌就容易因此外翻,影響穩定性不說,運動傷害才是真正要擔心的。

  


微型透氣孔,成就感意義大於實質意義
第二個問題則是極差的透氣性,這會造成鞋內悶熱難受,腳汗以及發臭的狀況更嚴重,每天我回到房間脫下鞋子,馬上就是一股腳氣撲鼻而來;更嚴重的時候,鞋子還好好的穿在腳上就可以隱約聞到透出的氣味,穿上一整天後,甚至連鞋墊都飽滿的吸足了我的汗水(噁……)。

後來我注意到一些帆布鞋都會在內側足弓處開兩個小孔,可能就是為了改善透氣,於是我也起而效尤,在足弓處開兩個微孔,沒錯透氣是有改善,但卻是讓腳氣更直接的釋放到空氣中……………

走在路上偶而涼風透過那兩個微孔灌入鞋內,感覺倒也蠻特別的就是了。

 

吸震的部分,畢竟它不是運動鞋,不要長距離步行應該也不會有啥關係,這多少又要怪我使用不當,但透氣這問題就真的讓人難以接受了;想像一下,當你要進入某個不能穿鞋進入的場所,脫下鞋,散出陣陣腳氣久久揮之不去,那是何等尷尬啊?

 

畢竟一分錢一分貨,貴不一定好,但便宜一定有它的理由;

面子媲美高檔貨?那就肯定裡子有問題,裡子不良,遲早垮掉你面子!

 

後來我幾乎翻遍了家樂福, 發現那些599以下,有帥氣外型的運動鞋,只要鞋墊一翻起來,幾乎下面都是格子底,有些還很搞笑的偽裝成有吸震層的模樣;其中HENG TEN的鞋子除了在外觀上比較精緻外,還有在鞋墊下黏一片底板,算是解決損傷鞋墊的問題並發揮鞋墊原有的吸震效果(雖然鞋墊能提供的吸震效果有限);此外HENG TEN也有一款鞋底不是格子結構,而是挖出一個大凹槽,再填入厚厚一層吸震材質(應該是poliyou?),我想這樣應該算是能滿足一款運動鞋對足跟吸震的基本需求吧?

至於該怎麼辨別是不是格子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別買太便宜的運動鞋(尤其是600以下外型帥氣的),再來就是翻開鞋墊壓壓看內底,是不是摸得出格子結構,以及從外面壓壓看鞋底側面和底部,應該可以區分出格子底和真正有吸震層的鞋底的差別。

 


吸震的EVA中底
那難道家樂福裡不存在一雙599以下真正可以運動的運動鞋?

 

其實還是有的,

 

而且是最不顯眼,造型毫無特殊之處,最便宜的,特價299出清中的超級基本款運動鞋。

這雙鞋在新店家樂福已經買不到了,我是趁著回到內壢的時候順便買的;原本應該還有黑色可以選,但我買的時候已經只剩白色有適合的尺寸了。

 

那這雙鞋有啥特別?



 

簡言之:

1.便宜。

2.整片的吸震EVA中底。

3.橡膠大底,耐磨,堅固,穩定。

4.幾乎佈滿整雙鞋的透氣網布。

 

和市面上各大廠一堆莫名其妙的避震機構相比下,這雙鞋在設計上可說毫無特殊之處,非常基本,非常簡單,但也非常實用,而且便宜;實際穿上這幾天,除了腳氣和耐用的問題還需要一點日積月累的觀察,以及堅硬濕滑路面上的抓地力尚待測試之外,這雙最便宜的出清鞋可以說徹底滿足我所有的需求。

女友之前為了慢跑也在新店家樂福買了一雙基本結構相同的鞋,最主要的原因也只是便宜,沒想到反而給她選了一雙家樂福內最划算的好鞋;我花心思選半天反而比不上她隨便挑來的強……囧。

要說有什麼缺點的話,大概就是腳後跟那尖角多少造成步行時的一些不舒服感,以及鞋底太厚了一些;沒有後跟杯,對足跟是否會造成運動上的不穩定,仍有待觀察;此外,過窄的楦頭也造成頭幾天腳掌擠壓疼痛的困擾;以及和PUMA相比之下,不論適腳、穩定及吸震,就都是差了一些。

 

兩雙鞋加上鞋墊,一千出頭,也幾乎足夠買大牌基本鞋款了,只是考慮到碾步這樣磨,千元一雙實在是太貴、太浪費了。

在給格紋鞋加工研究的過程中,越是投入心力,就越是感覺到那雙PUMA舊鞋有多好穿,就越是後悔把它給磨穿,照它原本的設計原本的用途去使用,應該還能穿很久的。

不同的用途就該用不同的鞋,磨穿PUMA是這次換鞋過程中讓我頗懊悔的一件事。

以前夜市裡外型平淡無奇、我看都不看的特價鞋,現在回想起來,反而才是真正價廉物美的好東西;有了這次經驗之後,我看鞋的觀點不一樣了,下次我一定能選到真正適合的好鞋,碾步磨穿PUMA這種事,絕不會再讓它發生了。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突然

只能在回憶中追尋

那熟悉的黃色身影

 

洋溢著無限甜美幸福夢想的雪白

也成了逝去的夢

 

永恆不再

無盡的的虛無與空寂

 

漫漫長夜

劃破黑暗的黎明曙光

 

回來了

 

終於回來了

那熟悉的黃色身影

洋溢著無限甜美幸福夢想的雪白

 

 

歡迎回來

克寧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啥?

一輛破舊的腳踏車?

可是怎麼又好像和一般的腳踏車有些不一樣?

 

 

 

 

 

再仔細看看……

 

 

 

 

 

 

 

更!!

TCR!!

 

竟然是TCR!!!

捷安特前頂級公路車TCR!!

就這樣大辣辣的用一條細細的鋼纜鎖鎖在路邊!?

 

是怎樣?

腳踏車紅到這種地步,

連TCR都不算什麼了是吧?

 

前兩年我連OCR都要特地搬上樓,

現在TCR卻可以好端端的鎖在路邊!?

什麼狀況啊!?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年在補習班蹲了一整年,偶而老師會敘述一些大學教授改研究所入學考卷的狀況,大體上,就是三個字做結:

 

『隨便改』

 

時光飛逝,我成了研究生,成了助教,今年換我來改大學生的考卷和作業。

 

教授在把作業或考卷交給我們的時候,都會附上標準答案,所以一般的選擇或問答題都還很好改,但程式這類的題目,沒固定標準答案,每出現一種新的寫法就得研究半天徹底搞懂,才有辦法下結論批對錯給分;不過一個題目一個班級通常就那幾個版本,所以改作業的時候就只有遇到新版本的一開始需要花比較多時間去研究、瞭解,之後駕輕就熟,也就不會花太多時間。

 

雖然大學生抄作業的狀況讓人搖頭,但真正讓我搖頭的反而是認真自己寫又寫不對的人;第一要搞清楚他的原意和邏輯;第二要找出他錯的地方並清楚明確的表達出來;第三,扣分。

分數計算有固定標準,就算是COPY的,沒CO錯就註定會拿高分;反之,錯了,再怎麼認真,該扣的還是得扣。

不過雖然改一個認真自己寫的所花的時間遠超過拷貝的,但同樣的題目看到不同的寫法總是件有趣的事,尤其有時會出現讓你驚呼『這樣也行!?』的寫法。

只是在大多數千篇一律的拷貝版本的磨耗下,再多的樂趣也只剩不知為何的原則和堅持了。

 

考試會考的程式通常都是之前作業出過的,沒出過的通常也沒人會寫,有寫也大都是錯的,所以比起作業算是好改的多;只是就算是作業出過的題目,還是常常會看到『不會寫還硬坳』的詭異答案,看了真的很想給它一撇下去;坳的太離譜的,這樣撇當然沒問題,但偏偏就是有些明明硬坳還坳的有些道理,撇也不對,不撇更不對,讓人頭大到底該怎麼改。

改的再怎麼快,一份三五分鐘也跑不掉,遇到硬坳的狀況,十幾二十分鐘也是常有的事;我負責的數量約40份,只改一份不論如何都不會花太久時間,但累計起來就是很可觀;為了不出錯,整個過程都得集中精神,為了趕時間,又得一口氣一次改完。

連續六個小時腦袋高速運轉在千篇一律枯燥煩悶又不能出錯的事情上,還真是一種折磨;想想研究所閱卷教授,一到兩週內要改一千到一千五百份的考卷,會隨便改也就不是那麼讓人意外了…………數量太多了,千篇一律制式化的回答,再怎麼肯用心也有個極限。

 

突然

 

考卷我也好想給它亂改啊……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練八極拳到現在大概兩個多月了;沒有拜師,純粹利用網路和書籍,加上電玩和漫畫的印像自己學;一開始當然動作是錯的離譜,但隨著時間前進,也慢慢有所體會,進而多次加以修正,雖仍不見得正確,但應該也相去不遠,

我練拳只想自HI練套路,徹底不考慮實戰,兩個多月下來多少有一些小小的感想,大致上歸納幾點陳述於下:

  

1.套路是成果的展現,不是練習的重點

套路想打好,不該順著套路從頭練到尾,應該針對某些地方拿出來單獨磨練;套路是成果的展現,不該反過來變成練習的重點。

我一週練拳約三到四天,連蹲馬步、休息散步在內約約兩小時,其中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幾個單招的左右反覆練習上,而對小八極的各個動作的體會,也全都是從這些單招的練習中所得到的,套路只是作為一天練習的總結和成果驗收。

我反覆練的幾個單招是:馬步弓捶、馬步衝捶、頂心肘、纏絲崩捶,這四招,除了頂心肘之外都是八極的的基本八個動作裡的招式,沒有八個都練是因為另外幾招摸不著頭緒,把頂心肘加進去則是因為練套路時怎麼頂都頂不好,大概頂了一個禮拜才發現是因為一開始兩手交叉時右掌向上翻的結果,後來手掌翻回來向下,就頂的順了………囧。

          

2.練習量很重要,但若是質沒維持住,量再大也是枉然

常聽說某個領域的高人的練習量有多驚人,於是起而效尤,追求巨大的練習量,希望有朝一日也成高人;但盲目求數量的100回,其效果必定比不上細心體會的50回;量很重要,但前提是質要維持住。

 

3.呼吸八次?默數八處?

八極強調『頭、肩、肘、手、尾(脊椎末端?)、跨(髖關節?)、膝、足』八個部位,

默數八處:八極螳螂的網站裡提到小八極要在每一招之間,一次呼吸把氣運到這八個部位,運不到就再呼吸一次;氣這東西我摸不著頭腦,但出招前先用心去感受這八個部位,對每個招式的施展和體會確實會有幫助。

呼吸八次:『小八極每一動之間要呼吸滿八次,才可進行下一動』,這數量的限制應該是針對初入門者操腿力耐力心力的成分居多,也就是傳統師傅惡整徒弟的過程……大概吧?

  

4.整體連動

八極有許多出拳、撐掌的動作,這些動作不是身體局部的,而是整個身體,從腳開始,擰跨扭腰帶動肩膀,最後再透過肘、手傳達出去,是一個整體連動的程序;手只是傳導力量的一個媒介。

馬步衝捶,有一個稱做碾步,前腳落地同時把腳掌向內轉個大概90度的動作,我一直把重點放在落地的前腳,但卻怎麼做都做不好,衝捶當然也打不順,甚至還扭到腳;後來卻發現問題不在前腳,而是後腳要順勢縮一下,縮了之後,腰力加上前進的力量自然會把前腳推到它該有的角度。

前腳的問題,卻要用後腳來解決……囧。

 

5.震腳不是只用腳

震腳的目的是為了快速且確實的交換兩腳重心,基本上這也是一個整體連動的過程,震腳的聲響則是這個過程的副產品,絕對不該以震出聲響為目的,刻意、局部的用腿大出力向下踏,那不叫震腳,那叫自殘

比起震腳,要形容這個動作,跺步、踮步應該是更貼切的。

 

6.八極拳其實不難練

八極拳練拳的過程要不斷出力,沒有一定的基本體能根本練不下去;但一方面動作簡潔,再加上有明確的出力點,各個動作的細節非常容易體會;相反的,太極拳是有名的健身拳,男女老幼都能練,但各個動作的意涵卻很難體會。

練八極拳有時候會在大出力的過程受傷,但只要不要太離譜,通常都只是輕微的徵兆,只要細心的觀察身體各個關節的狀況,不要勉強,不要耍帥,只求順暢,這受傷的的感覺反而成為行拳的一個良好依據。

 

7.練八極不是在練拳

練拳不是一昧的拿外面的東西套用、強塞到自己裡面,而是藉由外在的東西做啟發,從自身內部去發掘、創造出某些東西來;練八極拳真正要練的不是招式,而是感受以及運用身體各個部位的方法,讓全身融合成為一個整體,招式則是達成這個目的的工具。

這講難聽點叫自HI、自爽,但換個講法則是追求自身的協調和內在的圓滿,算是一個認識自己的過程吧?

若要和自身以外產生互動,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這時招式就很重要了;不過若沒有先搞定自己,招式也不可能用的好,和外界互動應該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吧?

 

以上,算是近三個月練習八極拳的幾個小感想。

畢竟我沒拜過師,甚至沒對象可交流,故不保證任何正確性,僅供參考,尤其是第6點以受傷為行拳依據這段…………真的受傷還是要乖乖休息啊。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挑打頂肘
發現,其實膝蓋疼痛的原因不是因為動作錯的離譜的自殘衝捶,而是挑打頂肘;正確的說,是挑打頂肘裡的一個提籠換步,瞬間交換兩腳重心的一個動作。

 

這個動作,需要腳和腰配合轉向側邊並下落重心,而我在動作不熟練的情況下,以嘗試好玩的心態在狹窄的房間裡亂比劃,動作伸展不開,腿要彎不 彎,動作曖昧模糊,腰也沒跟著轉,因此給膝蓋施加了不當的扭轉+下沈的力道,比沒幾次,膝蓋就開始痛了。

 

等膝蓋不痛之後,慢慢的又開始練修正過動作的馬步衝捶和纏絲崩捶(*註1),纏絲也是需要提籠換步的一個動作,或許是因 為上半身動作的差異,在做纏絲的時候,重心總是交換的比較順利;於是就這樣左右左右交替著做,每晚一百下,從一開始只有向右轉的順,到後來左右都能轉,轉之外還能略微 從肩施力震腳(*註2),也不覺得膝蓋有什麼不適。

 

八極拳套路招式很多,但步法基本上就那幾種,所以很多不同的招式其實步法都相同的,步法對了之後,其實上半身的動作應該也就不 置於太離譜,纏絲做的順之後,我挑打頂肘也跟著做得順了,之前只能出左肘,現在右肘也OK。

 

只是比較煩惱的是,做向左轉的纏絲的時候,左腕及左肩關節竟然會感到疼痛,也因此我修正了動作排除這樣的狀況,但先前同樣的動 作在右手卻沒任何問題,而左右之間動作上到底有什麼差異我也實在察覺不出來………或許哪天錄影下來再慢慢研究吧。

 

 

註1:


雙栽捶=>纏絲=>崩捶
(接在雙栽捶和崩捶之間的那個纏絲,大內八極說是大纏絲,雙手高舉過頭,八極螳螂說是小纏絲,手肘彎曲手掌從臉前掠過,我不清楚大小的確實定義;我做的是八極螳螂 的動作,因為那樣讓我覺得扭腰和接下來的下墜比較順)

(八極螳螂和大內八極都是台灣八極拳的流派)

 

註2:
(我震腳的時候不會特別抬腳再用力踩下去,只有稍微抬起來,就算用力下去,基本上是盡量減少整個過程膝蓋彎曲幅度的變化,從肩膀出力下壓讓我覺得能夠在不特別重踩 的情況下增加下墜的力道,………我不知道這樣對不對)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被撞開的保險桿

前幾天我媽出了一場小車禍。

 

她越過雙黃線180度大迴轉搶停車位,撞上一台從巷子裡冒出來的三菱休旅車。

 

其實撞擊力道並不大,被撞的三菱休旅車只是輪圈蓋擦傷,保險桿略微脫落移位而已,相當輕微的損害。

 

但該位車主似乎並不這麼認為,他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套一句我媽的形容:『凶神惡煞』。

 

不過即使一副隨時可以動手的樣子,仔細聽,他講話倒還相當有條理,有邏輯,所要表達的意思清楚又明確,而且最重要的,不是獅子大開口敲竹槓,更不是一昧的謾罵和指責,他有他堅持的原則和道理,他在溝通,他在試著圓滿的解決問題。

 

好好的把他的話聽完之後,再明確表達我們會負起賠償責任,他也馬上就冷靜下來了,然後,確認接下來的維修和報價方式,在警察那邊簽字,結束。

 


我媽的車,一個小凹陷,警察還差點找不到

事後,我媽接到他的電話,道歉的電話,為了剛剛激動的態度而道歉,也才知道,除了誤會以為我媽故意撞他(?…應該是不打算負責?)之外,原來他是第一次出車禍,而且最重要的,那台車才剛買。

 

閃閃發亮的新車就這樣捱了一擊………

不抓狂也實在說不過去。

 

我媽剛開始受到他的態度影響,心情極不好,也是隨時準備吵架了,不過當我和我爸到現場時,她即使情緒有些激動,也還是一開始就很明確的對我們表示錯是在她;而該位車主雖然激動,也只是要確保他的權益不會受損。

 

事情不嚴重,再加上雙方所要的都只是解決問題,在這樣的基礎上,整個事情就得到了一個圓滿的結局。

 

在溝通時,那位車主的證件掉到地上,我幫他撿起來,他說謝謝,口氣還相當和善,即使他正在激動中………

 

 

ka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