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機器人格鬥的部份,到劇情中間亞當連戰皆捷為止,都很精彩,而且很新鮮,真的可以感覺到和真人拳擊的不同,但是到了後段,以及最後一戰,感覺就像突然把劇本換成「洛基」,整個變了調,虛掉了,有點可惜,不過整體說來還是很好看,尤其父子關係的部份讓人印象深刻。 大致上這部電影描述這對主角父子的幾個階段: 1.廢物老爸,兒子旁觀者清,毫不客氣指責其缺失。 2.果然是父子,個性一模一樣,如此立場互換,雙方對彼此,對自己是否都因此有更深一層暸解? 3.連戰皆捷,父子關係大改善。 4.老爸的退縮,兒子的失望,以及心聲:「我希望你為我而奮戰!」 兒子想要的,不是安全、優渥的生活,不是眷養,他想看到的,是父親面對逆境,面對困難挺身奮戰的身影,他想看到的,是一個榜樣,能成為自身的基石,值得學習和仿效的榜樣。 5.老爸回應了兒子的期盼,說服監護人允許放行,帶著兒子,迎向最後一戰,在兒子面前,展現了他奮戰的身影,並且,凱旋。 雖然後半段在人機關係上好像突然改寫了劇本,不過整體體來說還是很精彩,很值得一看。
|
目前分類:心得感想 (47)
- Oct 09 Sun 2011 12:34
鋼鐵擂台~奮戰吧!老爸!
- Aug 20 Sat 2011 13:34
隔離島~有問題,切額葉就對了
額葉切除是這部片的一個重點,剛好也是前陣子看過的「殺客同萌」的一個重點,兩部片的主題也都是精神病患、現實與幻想的交錯,主角最終也都自願的選擇接受額葉切除,雖然動機不同,但都一致的將其視為解脫的途徑,通往自由的康莊大道。 對精神病患的治療方式,有支持把人當成多個元件的集合,透過腦部手術直接「修復」的,也有堅持把人視為一個獨立的完整個體,透過傾聽與對話,用引導的方式讓患者以自身的力量取回適應社會的能力;毫無疑問當兩方對立時,後者,就如劇中的考利醫生,會是良善的代表,但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前者應該會更容易複製,更容易量產,並且取得平均較高的療效。 畢竟要像考利醫生那樣,透過對話去逐步的引導,除了堅持之外,恐怕更需要天份,再者,有時吸引人們堅持的原因,不是所堅持的原則本身,而是依著原則做事的過程中,不斷發現的新事物所帶來的欣喜,這些欣喜不會重複,但病患會,工作會,面對一次又一次重複的堅持,發現的欣喜卻一次又少於一次,無限輪迴之下,堅持的初衷也會慢慢變成不知所謂的偏執,最後在偏執之中,失去最初的良善。 慈善、寬恕、民主這類幾乎是無條件正解的正向行為,是否也隨著時代的演進,逐漸變成失去良善的偏執? 這部片還不錯看,雖然前大半很沉悶又瑣碎沒重點,但至少最後的劇情爆點還是爆的有感覺;李奧那多的演技也很讓人印象深刻,只是看過他幾部片下來,似乎演的角色都帶有有激烈情緒,而像蝙蝠俠的小丑、惡棍特攻的納粹軍官,也都是在情緒或言行上有鮮明特色而讓人印象深刻;一個演員,是否一定要透過這樣的角色,這樣「用力」的演出,才能算是對自身演技的證明?
<全文完> |
- Jun 26 Sun 2011 12:49
危機倒數~為甚麼你能做到這種程度?
關於這部片較深刻的意涵、剖析或是對伊拉克戰爭的隱喻,我覺得可以去看看這個網站「藍色電影夢」。 我沒有那樣的學問,所以還是只能寫一些自己有感觸的小細節,針對劇中兩個主要角色,詹姆斯與桑本。 桑本和詹姆斯是同一個拆彈小組的成員,詹姆斯是這個小組新赴任的指揮官,也是個有著拆過八百多顆炸彈的輝煌記錄的拆彈高手,但執行任務時特立獨行,完全不顧自己的行動對自己或團隊所可能造成的危害;從第一次共同執行任務被嚇到之後,桑本對詹姆斯的不滿與日俱增,但礙於官階與職務分配,還有最重要的,詹姆斯從未失敗,桑本也只能一次又一次,跟在詹姆斯身後,心驚膽跳的團團轉。 再怎麼惹人非議,不斷成功的人就是勝利者,看著詹姆斯一次又一次完成任務(有些還是他覺得該放棄的),桑本對詹姆斯在不滿之中,應該也包含了對成功的嚮往和嫉妒,但畢竟詹姆斯才是有機會真正面對炸彈的人,也是不斷完成任務的上司,所以再怎麼不滿,桑本也只能吞下去,持續的,心驚膽跳的,跟著詹姆斯瘋狂的行為面對一個又一個任務;直到,他們在一次砂漠任務中,遭到狙擊手伏擊。 身為拆彈兵,卻在敵方已擊斃我方三人包含一名狙擊手的情形下,不呼叫支援,直接接手狙擊槍打起狙擊戰?促使桑本採取這種行動的原因,不是精實的專業訓練,也不是勇氣,而是桑本終於找到一個機會,一個出一口氣的機會,一個向詹姆斯的勝利靠攏的機會;擊斃窗內狙擊手後的漫長警戒,不是慎重,純粹只是和詹姆斯的意氣之爭;這一天,終於,這一次,不是詹姆斯,是桑本成了勝利者,也是他們在駐紮期間(劇中?)距離最接近的一次。 一個人能持續領先在前,一定有他過人的地方,詹姆斯也不是想出風頭才這樣特立獨行;在即將結束駐紮,最後的任務,桑本與詹姆斯又一次,而且比之前任何一次任務更為接近的,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這一次,桑本才真正的意識到自己和詹姆斯的差距。 "為甚麼?為甚麼你能做到這種程度?" 不只是結束駐紮而已,桑本的信心徹底崩潰了,他對詹姆斯不再有嚮往,只剩下不解,和無盡的挫折。 為甚麼詹姆斯能做到這種地步?從他結束駐紮後的家鄉生活可以得到答案:他在伊拉克的表現不是專業,不是勇敢,更不是盡責,而是因為他所有的情感,所有的喜怒哀樂,都投注在拆彈裡了,家庭、和平悠閒的家鄉生活對他而言根本毫無意義;看看他再回到伊拉克,再次面對炸彈時,他的表情所散發的神采,拆彈才是他的人生,他的一切;論拆彈,沒人比的過他,但相對的,除了拆彈,他甚麼都沒有,也甚麼都不要。 桑本怎麼有可能和這樣的人競爭? 詹姆斯為甚麼會這樣?是某種戰場創傷?或是某些人生經歷所造成?或真的就是與生俱來?劇中沒有說明,人生意義的探討,也不是這部片的主題,電影,也就在詹姆斯重新面對炸彈所散發的神采中,結束。
<全文完> |
- Jun 18 Sat 2011 10:39
鴻孕當頭~未成年懷孕怎麼辦?
這是以高中生未婚懷孕為主題,happy ending,沒有說教也不搞悲哀,看完讓人輕鬆好心情的喜劇。 劇中較讓我印象深刻的有兩個部份,其一為女主角Juno向父母坦白自己懷孕的消息時,他們沒有責罵,反而是非常建設性的,依Juno的意願:生下來送領養,提供自己的經驗並透過行動給予實際的支持。 這樣的支持不止是個穩定的依靠,也是身為人生路上的先行者所做的一個榜樣;再多的教育,再多的苦(哭?)勸,再多的書,都比不上這樣一個實際發生在身邊的,由最親的人所做的一個示範。 第二個印象深刻的部份則是要領養Juno孩子的夫妻,馬克與凡妮莎;美麗、卓越、以及強勢的凡妮莎主導著家裡,甚至是夫妻間的一切,急切的想要打造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庭,卻乎略了另一半是否跟的上,是否準備好,以及是否已甘心就這樣對自己的人生下定論;Juno的出現引爆了這個炸彈,也讓馬克決定離婚,並再一次去嘗試追逐自己的音樂夢、逝去的飛揚青春;坦白說這邊我覺得馬克其實是會錯意,以為Juno對自己有好感,採取行動後發現事情不如自己預期,騎虎難下,只好厚著臉皮硬上;這個婚姻的破裂不能怪Juno的天真不懂事,真正的原因還是在馬克與凡妮莎之間關係上的不穩固,而且事實上,凡妮莎是否真如自己所想的已準備好,也是個天大的問號。 雖然有馬克和凡妮莎的破裂婚姻,但整體說來是很輕鬆、很好看的一部電影,平淡、幽默卻又深刻,讚。
....... 真希望我青少年時,父母能夠像Juno雙親那樣,是個可靠的支持。
<全文完> |
- May 16 Mon 2011 18:26
小套房論
「華美的小套房、書報餐、電視飯終究無法取代真實的人聲笑語.....」,這是畢業前在余德慧的某本書上看到的一段話,當然原文並非如此(記不得了...),不過大意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對這段話印象很深刻,是因為我一直想著要買一間自己的小套房,建立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而在有能力買房子前,做替代役,以及在桃園唸書,給了我兩次機會去體會小套房生活,經過這兩次經驗,之後再看到余德慧的小套房論,感覺不到甚麼頓悟或衝擊,只是覺得他說的一點都沒錯。 就算一開始可以透過裝潢、購置家具或各種視聽娛樂來保持自己在這小天地裡的活動,可是在這些建設結束之後,在視聽娛樂失去新鮮感之後,在單靠自己已經無法在這小天地裡繼續保持活動之後,華美的小套房也成了一灘沒有生命的死水。 上個週末公司春季旅遊,和我同房的同事因出差無法前往,到晚上下塌飯店時,我一個人看著裝潢精緻的飯店房間,腦袋裡浮現的第一個念頭就是「真的是一灘死水」。 小套房論現在對我而言現在還只是個「有深度的省思」,但再過個幾年,就會成為眼前要面對的現實。   |
- Apr 10 Sun 2011 23:31
時空線索~老梗還是很精彩
雖然知道丹佐華盛頓是奧斯卡影帝,但從沒真正看過他的電影,這次清明節在老家好好的把時空線索看完,印象最深刻的有兩個部分: 第一個就是影帝丹佐華盛頓的表情,發現案件線索並分享給調查員時,得知自己的同事也是被害者時,不必用任何台詞、音樂、運鏡或特效,單單用演員表情的變化就清楚的說明了一切,這麼讓人印象深刻的表情我在電影上是第一次看到。 第二個部分則是主角對兇手的訊問,出乎意料的,在簡短之餘,還虎頭蛇尾的以熱血正義做結,這邊我猜想應該是對電影內容所做的取捨吧? 簡單的帶出兇手的深度之後,就讓劇情轉往「回到過去改變現在」的老梗去發展,這個梗雖老,但是隨著電影前段累積的線索一個個解明,也讓人忍不住擔心起最後劇情到底會怎麼發展,如果前後在兇手的部分著墨太多,在有限的篇幅下,一定會壓縮到這最後橋段的表現,變成名符其實的老梗,最後反而毀了這部電影的結局,兩權相害取其輕,吧? 至於電影的主題,時空,我覺得就像科幻片的世界觀設定一樣,是不必去太過在意的部分,有交代就好。
|
- Jan 31 Mon 2011 22:14
人工進化~用科幻片描寫親子關係
有點沈悶,但還不錯看的一部片,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算是女主角Elsa對人工生命「H50」的態度的前後轉變。 H50初生之初,百依百順,一切都在Elsa掌控之下,Elsa也真的把它當兒女來照顧,甚至還取了「卓恩」這樣的名字,對實驗體投入自身的感情,完全跨過了科學家該有的界線; 但是隨著卓恩的成長,Elsa發現到自己已失去對它的控制之後,又重新開始使用「H50」來稱呼這個人工人命,予以麻醉、摘除具殺傷力的尾刺、提取蛋白質,完全回復到科學家對待科學實驗的態度。 當Elsa自認能掌控一切的時候,對卓恩投入一切的關愛,甚至是自我,卓恩並不被視為一個個體,它已被Elsa視為自己的延伸,用來實現自己失落的童年遺憾, 可是當Elsa發現失去控制之後,一切的關愛、一切的付出都沒了,卓恩又變回單純的實驗體H50。 我想Elsa在劇中這前後態度的轉換並不是什麼新的題材,只是在這個過程中,擔任子女的一方不是人,而是一個似人非人的人工生命體,除了似人非人帶來的一些詭異觀感之外,遠超過人類的生長速度,也讓Elsa與「H50/卓恩」之間關係的快速改變顯得自然,而且重點連貫,一目了然。 除了Elsa與H50/卓恩的親子關係之外,另外讓我在意的就是在開頭稍微提到的道德問題;雖然我對於以所謂的道德為由反對生物、基因科技的發展感到不以為然,但畢竟沒真正深入去瞭解過那些團體反對的理由,所以不太應該在這方面多說什麼;但我始終認為,直接從基因下手的生物科技(或是人工智能AI),才是人類的唯一出路,跳不出「人」這個框架,就註定永遠在同一個輪迴內打轉。
<全文完> |
- Sep 19 Sun 2010 21:26
馬利與我~這不是寵物片
馬利是劇中一隻狗的名字,不過這部片並不是以狗為主題的寵物片,它是以馬利做為起點與終點,描寫劇中男女主角在生了孩子之後一段時間的生活面貌,有壓力,有挫折,有取捨,有預料之外的困難,也有無可取代的收穫;雖然是喜劇片,也~還算是Happy Ending,不過卻不白爛不狗血而且相當細膩,算是在寫實和戲劇之間做了很好的拿捏吧? 由於劇情涵蓋的面向很廣,所以很難用一兩句話明確的講明這部片在演什麼,但隨著觀眾自身狀況的不同,應該都會對這部片不同的部分有所感觸,尤其是剛生了小孩的年輕夫妻,感觸一定會更深刻。 沒有什麼特別戲劇化的高潮或爆點,整個就是溫馨平順,平淡之餘又帶著一些搞笑,不會說精彩,但是很好看,很值得一看。 不過我唯一有個疑問就是: 多少收入才能像男女主角這樣,生3個小孩,住有庭院的獨棟房子,老婆不上班專心帶小孩,老公還有時間陪家人和照顧狗? 看完這部片讓我又想到不久前升天的阿喵,以及今後的來來、CoCo和阿妹..... <全文完>
|
- Jul 23 Fri 2010 20:45
奇愛博士~黑白的經典
電視轉著轉著,轉到了一部黑白老片,原本對老片是沒興趣的,可是看著劇中美國總統和一位不太正常的幕僚對質的一幕,不知怎搞的,越看越有趣,就一直看到結束了。 除了囧到最高點的劇情之外,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大概就是劇中人物的演出了吧?
以現在的電腦動畫技術,電影場面要多浩大就有多浩大,可是不管場景再怎麼天馬行空再怎麼誇張,最終都僅是投射到螢幕的平面影像罷了(*註1),多看幾次,就麻痺、沒感覺了。 最能帶起人類感覺的終究還是人類自己,老片和新片最大的差異在於製造大場面和華麗特效的的困難,所以老片要創造好的作品,勢必只能從「人」的部分去多下功夫,也因為把重點集中在「人」的部分,這些經典老片才能如此歷久不衰吧?
至少這部奇愛博士,場景幾乎只有兩三個地方,沒有爆破,沒有特效(*註2),沒有大景,甚至沒有動人的音樂,影片還是黑白的,但卻是讓我覺得最棒的電影之一!
*註1:我沒看過3D電影,不確定3D能帶來多大的震撼。 *註2:即使是黑白電影的年代,這部片已經在運用去背&合成的技術了。
|
- Jul 06 Tue 2010 18:14
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
書名乍看之下可能會以為這是兩性相處的相關書籍,不過其實這本書的主題是各種神經疾病或傷害所造成的影響,而書名正是開頭第一章的主角所顯現的症狀。
這位第一章的主角皮博士,能夠用 「六吋長、紅色迴旋形狀、綠色線狀物、缺乏柏拉圖多面體單純的對稱性……」 來形容一朵玫瑰,卻沒辦法明白的分辨出,「這是一朵玫瑰」,直到他用鼻子去聞了它的香味;同樣的,他沒辦法分辨出「有連續表面、有五個小袋子」的手套,還會試著把她太太的頭當作帽子拿起來戴到頭上… 皮博士仍然能夠清晰的分辨、認出事物的架構,但卻因腦神經的受損而無法將這些細節整合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造成許多常人再怎麼想像也難以理解的窘境。
這本書的內容全是像皮博士這樣,神經因為先天或後天的因素而有損傷,或是發展的與常人不同的病患所遇上的狀況,但這並不是對病患的神症狀經進行理性分析的醫學專業書籍(雖然有幾個地方、用語真的有點艱澀),相反的,作者是以「人」這樣的一個整體、一個觀點,像是寫故事一般,去敘述這些症狀對病患會造成什麼影響,以及他們該如何繼續與世界互動並繼續自己的人生?
這本書分成四部:
第一部:不足&第二部:過度,這兩部分別描述神經的損傷和過度活躍所造成的境況; 第三部:神遊,主要描述各種回憶、記憶、幻象這樣的症狀; 第四部:心智簡單者的世界,簡單的說,就是描述智障的情形;若不用常人的標準來針對這些病患的相對不足之處去做討論,我們還能發現些什麼?
除了瞭解人類的神經其實有這麼多可能的意外,以及這些意外對常人一直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會造成多大的衝擊,在這本書似乎也隱約可以找到一些………我不確定該如何歸類的問題,宗教?生死?哲學?其他???
總之,值得一看的一本書。
|
- May 21 Fri 2010 16:33
世界戰車博物館圖鑑
一般以軍事載具、武器為主題的書籍,似乎都是硬梆梆的介紹其性能諸元、發展沿革,還有服役情形,二戰的武器更是伴隨著大量的真實戰史和傳奇事蹟; 不過不久前在圖書館發現了一本不太一樣的二戰裝甲車輛畫冊: 「世界戰車博物館圖鑑」。 這本書是Morinaga Yoh為了海洋堂的WTM(World Tank Museum)系列食玩所繪製的說明書插畫,介紹食玩的主題,例如虎式、T34/85、88砲,是怎麼樣的一個東西。 不同於一般的軍事書籍,Morinaga這本書是以「使用者會遇到什麼囧事」這樣的角度去描寫這些戰車,內容真的是獨樹一格;再加上那清新、暖洋洋的畫風,就算不是軍事迷也一定會覺得有趣。
這好像是在介紹KV-1重戰車吧?看看那些乘員一臉囧樣, 一般的軍事書籍可看不到這樣的場面。
擁有超重裝甲的虎王式重戰車,就算擋的住砲彈,裡面的人也不好受啊。
這種生死攸關的場面,Morinaga也能畫的這麼有喜感。
行進間射擊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乘員數量的減少是戰車先進的證明,對於這樣代表優良戰力的象徵, 乘員似乎有些不同的看法?
總之,如果對二戰戰車有興趣,這本書絕對不可錯過。
|
- Apr 13 Tue 2010 20:58
0距離透視術 ~這樣看人就對了~
書名為「0距離透視術」,副標題則為「這樣看人就對了」,中文版的出版商應該是把這本書歸類在「職場人際」的類別吧?不過比起「看人、識人」,我覺得這本書最大的重點是在於「看自己、認識自己」。
這本書日文原名為 「人生test,驅使人行動的4種力量」
這四種力量是指,能夠讓不同類型的人有幸福感的四個根本欲求,而依照欲求的不同,可以將人分成四種類型:
1.追求高人一等的軍官型 2.追求人望的王者型 3.追求未知領域的學者型 4.追求自我原則的職人型(原譯為技術者,感覺好像不全然對)
每種類型隨著程度高低又可分為4個階段:
軍官型: 王者型: 學者型: 職人型:
不同類型的人會有各自讓自己感到幸或不幸的因素,但大體而言,能滿足根本欲求,才能真正有幸福的感覺,反之,若是努力方向不對,所得的成果無法滿足根本欲求,則付出再多的努力也無法感到快樂,若不改變努力方向而只是想著要「更努力」,最後只會陷入自我厭惡的無限惡性循環。
這四類型的人會彼此產生憧憬,並可能因此去追求不適合自己的表現,而產生自卑感,例如軍官型的人會憧憬學者型,希望「不在乎外界評價,用自己的方式過生活」; 可是由於軍官型的人最終在乎的永遠是社會的評價,也因此軍官型的人根本不可能違反社會價值觀去「活得更像自己」,更正確的說,軍官型的人要活得更像自己,就只能遵循社會價值觀,不斷戰勝、不斷超越,維持符合社會價值觀的優越地位;
同樣的,學者永遠無法像職人那樣專心致力於一件事物幾十年; 職人永遠無法像王者那樣製造歡樂帶動周圍的氣氛,並成為人際互動的焦點; 王者則永遠無法像軍官那樣不顧一切追求勝利與強勢,即使受人厭惡、中傷也在所不惜;
這四種欲求不只是所謂「真正需要的東西」,也等於是一種現實能力上的限制,與其免強自己去做不適合自己的事以克服因憧憬而產生的自卑感,不如老老實實的認清自己的根本欲求,才是獲得幸福的唯一途徑。
---------------------------------------------------------------------------------------------
書中有附一個性向測驗,可以協助讀者判斷自己是屬於哪一種類型,作者註明測驗出來的結果可能會和對自己的認定不同; 我測驗的結果是學者型,在測驗之前我則認為我是屬於職人型,一開始還不相信,看書看到後面倒覺得學者型的結果是有道理的;
書裡也提到,每個類型的人都會另外有些許其他兩種類型的欲求,例如我是學者型,但我同時也會爭強好勝,也會喜歡龜毛的要求事事依自己的原則, 欲求高人一等,往好處想是有才幹、在乎的事情比別人多,往壞處想則是貪得無厭;要滿足高人一等的欲求,也就需要高人一等的能力和意志,妥善的分配僅有的資源,和認真努力一樣重要。
此外,照書裡的分類,學者和王者是屬於「互相無法理解」的兩個類型,以及,學者型在狀況順利的時候,會慢慢有職人型的傾向,不順的時候,則會有軍官型的傾向,
這意味著,學者型的我,想在人際上有個飛揚的表現,妄想滴!
這本書的內容我還蠻認同的。
|
- Mar 25 Thu 2010 21:30
羅德斯島戰記
沒辦法,畢竟對文字書籍的興趣是最近這一兩年才開始的,而在最著迷電玩動漫的那個年紀,沒那樣的耐心,看不下去,就算忍耐著讀,也不會好看,沒那樣的想像力,且最重要的,那個時候羅德斯島根本沒中文版。   這次注意到羅德斯島也是從漫畫開始的,「法理斯的聖女」,羅德斯島戰記的前傳;超精細的畫工,有點跳的劇情和有點錯亂的分鏡,有些地方甚至得當成跨頁的插畫來看,比起漫畫,說是畫冊可能還貼切些。 除了法理斯的聖女,圖書館還有另一部「英雄騎士傳」,劇情應該是本篇第六集、第七集的內容;這本就是正常的漫畫了,畫工也還不錯,不過由於我非常不喜歡該作者所畫的人物表情,就沒看了。   至於本篇小說,雖然很喜歡炎之魔神和龍騎士這兩個篇章,不過看到現在,覺得這昔日的經典實在顯得有些笨拙,但畢竟這是1980年代末的作品,哪個往日的經典不是如此? 目前只看到第五集,因為圖書館只有這些,附近租書店也沒有,應該是不會花錢去買,畢業後再找機會租來看吧。     負責插圖和人物設定的是日本動畫界大師出淵裕,他那時好像剛出道吧? 人物設定和羅德斯島很對味,但畫工實在不太理想……   但是可以明顯的看出他的畫工隨著每一集在進步,這才是職業該有的態度,通常也都是如此,   看過的唯一例外就是畫「閃靈二人組Get Backers」的綾峰欄人,第一次看到他畫的圖是在他還是助手的時候,那時候還很期待有朝一日他能獨當一面有自己的作品,沒多久作品出來了,一開始也還不錯,但到後面卻越畫越隨便,骨架扭曲、比例不對、嘴歪臉斜通通都出現了,實在不知道這種東西怎麼紅起來的,甚至還得獎!?後來不曉得有沒有再進步回來就是了………     |
- Mar 05 Fri 2010 15:29
征服世界是可能的嗎?
統治的好處建立在「特權階級」存在的基礎上, 特權意味著獨佔「某些美好事物的存在與價值」的知識,但自由經濟讓一切事物都標上價碼,真正的好東西都是經過自由競爭在市面上流通的商品,因此在物質上,不再有「特權專用」,只有「錢夠不夠」; 階級則建立在「無知」的基礎上,上層階級和下層階級對彼此生活方式與文化無所知,網路所帶來的資訊流通,則打破這樣對某些知識的獨佔; 能統治「網路與自由經濟」所構成的社會的,只有「潮流」、「一窩蜂」、「炒作」,在這樣的社會中,沒有明確的誰在統治誰,只是有人炒作熱潮,有人無視熱潮,有人成為這一窩蜂熱潮的中心點而受到攻擊;或許,能掌握、炒作潮流的人,就是現代社會的統治者。
任何制度都有其好與不好的地方,任何時代都有適應不良的人事物,一個小老百姓要從這本書去想到社會、制度、副作用等層面實在太過了點,但從團體管理方面倒可作為不錯的發想我覺得。
無心跟隨熱潮的人,除非有心創造另一個熱潮,否則面對熱潮時,還是識趣的閃遠點比較好。
  |
- Feb 11 Thu 2010 11:40
三國人物的書籍
三國人物評傳、方詩銘論三國人物、周思源品賞三國人物。
「三國人物評傳」就是單純的收錄大量人物的三國事蹟,還原被演義誤導的人物形象,雖然不是全三國時期的人物都進去了,但有收錄的都很詳細,人物數量也是最多的了,透過這些人物介紹和評論,也能對整個三國歷史有大概的瞭解,應該可算是很好的三國歷史入門書吧?
「方詩銘論三國人物」也是從史實去介紹、評論三國人物,人物數量很少,但非常深入;除了三國史書所記載的資料外,作者還會從隻字片語去其他史書尋找資料,試著在史蹟、評論之餘,還原、呈現人物原本的面貌; 此外不同於一般評論書籍,作者不會隨便否定任何一個人物,例如董卓、呂布、袁紹等人在歷史評論上一向不太風光,但本書作者在詳述他們失敗原因時也都會指出他們的優異之處,非常中肯,就如他在前言所寫的,盡可能還原歷史人物原本的面貌; 另外在關羽的部分,作者非常勁爆的採用了「不惜以荊州之全土假手於吳,以殞關羽之命」的論點,我個人是不太能接受,但就如作者所說,這個見解很大膽,而且很有見地。
「周思源品賞三國人物」的重點則不在史實,雖然也有替一些人翻案,例如周瑜、魏延,但比起還原歷史,這本書真正的重點在於「為什麼」人物形象從史書到演義會有這樣的落差? 從小說、藝術創造、民俗風情的觀點去介紹分析人物形象轉變的原因,在硬梆梆的歷史研究之下,帶出了許多不一樣的樂趣;尤其(又)是關羽,他那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的封號的由來,實在是有其獨特的笑點在啊。
我對中國文化一直是比較興趣缺缺的,西方的重甲騎兵怎麼看都比中國武將帥氣,可是三國歷史卻又讓我深深為之著迷,為何? 我想大概就是因為真人真事加上英雄輩出,以及許許多多的「如果…」,如果呂布肯聽陳宮的計策,如果袁紹真的趁曹操伐劉備時南下,如果孫策不要一個人亂跑,如果劉備不要發動夷陵之戰,如果……………; 無限讚嘆,無限惋惜,無限神往,三國歷史真的是有其獨特魅力啊。
|
- Dec 30 Wed 2009 11:26
我悲觀,但我成功~負面思考的正面力量
這並不是說悲觀的人從此可以自怨自艾,龜縮角落作白日夢;樂觀的人能成功,不是只靠態度和意志,悲觀的人要成功,也有他們要面對的問題,不能以「我們只是不一樣」為藉口來自我逃避。
悲觀者的一個特性是在面對一件事時,把狀況設想的很糟,想著這裡會不會有問題,那裡會不會有問題,發生問題怎麼辦?在東想西想,大量的負面假設之下,就帶起了大量的焦慮;雖然適度的焦慮可以讓人們防患未然,做好事前準備,但過量的焦慮,卻可能反而導致失能,無所作為甚至臨陣脫逃,以致一事無成。
所以悲觀者所需要的,
第一個是要面對焦慮,抵抗壓力而不至於臨陣逃脫的意志。 第二個則是對負面假設的有效控管,要「未雨綢繆」,不要「杞人憂天」。 第三個則是確認假設之後的事前演練,對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做好萬全準備。
這是一個引發焦慮、面對焦慮、釐清焦慮到化解焦慮的流程,找出心頭刺,除之而後快,屬於悲觀者的處事方法、他們的成功之道;「放輕鬆」對悲觀者不但沒好處,反而會變成一種暫時性的逃避和自我麻醉,悲觀者真正需要的是正面面對、並控管自己悲觀。
樂觀和悲觀沒有孰是孰非的問題,他們只是兩種不同的處事方法,贊同其中一個,不代表否定另外一個,甚至同一個人很可能同時使用悲觀和樂觀兩種方式來面對人生中不同的事物;樂觀和悲觀都有其正面的功效和可能招致的的風險,以及,所該承擔的責任。
然而,不管樂觀還是悲觀,或許到了臨陣之際,真正需要的,都是那份了悟無常的坦然和氣魄吧?
------------------------------------------
這本書的英文原名是:The Positive Power of Negative Thinking,負面思考的正面力量。 副標題:Using Defensive Pessimism to Manage Anxiety and Perform at Your Peak,利用防衛性悲觀來管理焦慮並呈現出你的最佳表現。 中文翻譯上,則把原來的主標題放到副標題去,改以「我悲觀,但我成功」作為主標題。
中文版標題顯然是稍稍離題了,或者應該說,膨風了些。
文化差異啊…………
|
- Nov 14 Sat 2009 10:56
寂靜之中
最近螢幕壞了,房間的電腦沒得用,回到房間才真的是覺得閒了下來, 腦袋放空盯著天花板,覺得這樣閒閒的感覺其實還蠻不錯,沒有電腦提供的娛樂, 反而真的讓我有休息的感覺。 沒電腦另一個影響是,終於開始頻繁的閱讀從圖書館借回來的書了。
余德慧是台灣的一個心理學家,會看他的書是隨手翻到「老實做人」這本,他的專欄文章的合輯,覺得不錯,就借了下來; 裡面的內容大都是對當下(這本書民國七十幾年出版)社會、教育環境的一些論述、建言,看了之後可以注意到一件事:經過這麼多年,以前的問題不但沒解決,反而越演越烈,甚至還冒出更多的新問題;在對他的論述點頭稱是的同時,也不免對這社會的未來感到悲觀。
「老實做人」之後,跟著借了的是「生死無盡」、「觀山觀雲觀生死」,看標題就知道是內容大概和死亡有關,不過這不是消極悲觀勸你放空自生自滅的晦暗內容,相反的,他描述的是一種找到底限之後的積極; 由於這兩本書我都是交錯跳著章節看,所以哪一本在講什麼我記不太清楚,但都有個共同特色是,會引用各方資料如書籍、詩詞、散文、哲學甚至是金剛經,來描述他所要表達的東西; 我一直認為宗教的典籍有它深刻的意涵在,但宗教活動、儀式和無腦狂信者又讓我對宗教敬而遠之,比起虔誠的信徒,余德慧的文章反而讓我更能接近宗教哲理的意涵; 他不執著在字面的意義上,僅是以文字為器具,去描述、去勾勒一個朦朧的形象出來,文字下面真正要表達的,只能自己去思考、體會,所以看他的書其實有點累,因為不是一看就懂,是無法用知識去理解的,也因此雖然隱約覺得從他的書找到些什麼,但很多地方真是看的霧薩薩……
死亡總是被視為消極、毀滅、身為人理當與其對抗奮戰到底的一個東西,我始終對這樣的觀點抱著大疑惑,但又理所當然的、試著積極的活著, 而對於生死,我現在最大的一個問題在於:我不打算生小孩,這意味著我的人生其實只是在等死而已,既然只是在等死,此生我要為何而活? 余德慧的書似乎給了我一些啟發,尋求解答的方向。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什麼心不清楚,但「應無所住」這四個字,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的迴盪在我心頭,非常值得深思的一句話啊……
其他的書就還沒看了,不過從「老實做人」到「生命史學」,可以看得出來他所關注的事,從表象,慢慢的深入到人心的最深處,究竟,會深入到哪呢?
會翻到余德慧的書是從這本書開始的,一開始只是隨手翻到了一本關於兒童心理創傷的書,想再找找有沒有相類似、不會太理論、艱深的心理相關書籍,就翻到了這本,大致的內容是解釋人們各種負面的感受從何而來,以及大致的因應之道,除了翻譯的內容之外,譯者在這第二版加了很多個人的註解,也相當值得一看。
圖書館是好物啊!! |
- Sep 07 Mon 2009 15:04
皮克斯動畫20年
皮克斯動畫20年 主要展覽的內容是皮克斯工作室的歷史,歷代作品的製作流程、工具的利用方式和附屬產物,像是設定圖、草圖、分鏡圖、立體模型等等; 讓我很訝異的是,這些東西有些時候表現的方式根本就是獨立的藝術創作(有些是讓人霧薩薩的那種),和最後成品討喜的模樣差距頗大,如果用那樣的風格上映的話,票房大概會很慘吧?
但如果很喜歡皮克斯動畫,那整個展覽其實會有很多有趣的東西值得細細品味與觀察。
另外有一點要注意的是:
人˙很˙多!
下圖是排隊的狀況,左上是館內「已購票等待入場」,其他三張是「等待入館」,入館之後還要「排隊買票買完」才能「排隊等待入場」喔。
排隊狀況平面圖:
非假日下午看展不可的話,要有覺悟!
原本還有些擔心一個人看展覽會不會有冷清、孤寂的感覺,但看到展場人那麼多,反而慶幸自己是一個人來; 可以自由的照自己的步調行動,大概是獨自一人最大的好處吧? 尤其是在這種人群塞滿滿的狀況。
|
- Aug 06 Thu 2009 20:56
雅子妃~菊花王朝的囚徒
感覺主題很雜亂的一本書,
這本書以日本皇室,更精缺的說:以雅子妃為題材,帶出一些話題; 每個話題都花了不少篇幅,但卻大都和雅子妃的皇宮生活沒什麼直接關係,可是在敘述各話題時,字裡行間又三不五時把雅子妃帶進來;但,依舊是沒什麼直接關係,不管是對書名,還是對書裡當下敘述的話題。 應該是在缺乏可用的第一手資料下,硬湊字數的結果吧? 可以當作雅子妃和德仁皇太子的前半生傳記,以及介紹日本皇室相關的歷史文化的書籍,雖然也能一窺雅子妃的窘境,但對照於書名,實在離題的太多了點。
全文完>
|
- Jul 21 Tue 2009 16:25
即刻救援
打殺一直線,沒什麼需要多說的精彩動作片;劇情相當單純,但是有個小地方值得想想:
1.主角, 2.轉任文職的主角老友, 3.把「瞭解你感受」掛在嘴邊的保鏢頭子,
這三個人都有兒女,
而且,這三個人為了自己的兒女,都不惜直接/間接的毀掉別人的兒女, 他們的出發點都是那相同的一點小小的善念,可是最後能將善念付諸於行的,   就只有勝利而凱旋的主角。
對了,為什麼豪放女總是要叫亞曼達?
|